2017 竹塹社區大學社區糧倉春季班課表

本學期談「小規模(家庭式)可持續農場」。可持續是從英文「sustainability」翻譯過來,也有翻譯成「永續」。所謂「小規模(家庭式)」的農場,指的是一個農場的主要勞力來源是以家庭勞力為主,而不是主要依賴聘僱員工或者高度倚賴機械化。至於農場的面積,則是以這樣的勞力來源為前提所能操作的面積範圍,這也和土地取得的成本有關,不同地區會有所不同。

至於什麼是「一個可持續(永續)的農場」,它表示一個農場必須在三方面是具有可持續性的:經濟、環境與文化。

本學期每一堂課都「課堂」&「實作」兩部分,因為實務的關係,課程與實作並沒有必然的相關性,每週上課時間是下午 2:00~4:00,課程前一個鐘頭就是課堂上課,第二個鐘頭起,就是實作,實作的內容安排請參閱「課程內容」,若有變動,則依照上課當天的工作規劃進行,敬請見諒。

週次 主題 課程內容
經濟可持續:對於一個農場來說,經濟要可持續的方式有許多種,然而,最直接的方式是可以提高作物的價格,並且獲得災害的風險分攤,這也是我們這次要談的 CSA 最大的用處。
第 1 週

03/06

課程介紹與課程的目標溝通 講師自我介紹、學員彼此認識、簡介課程內容大綱以及希望達成的目標討論(目標:讓學員有能力創造自己想過的生活)

實作:搭設籬笆與棚架(一)

第 2 週

03/13

社區協力農業簡介
(講師:陳建泰)
介紹 CSA 的由來,運作方式,以及台灣 30 年來的許多 CSA 的嘗試。

實作:搭設籬笆與棚架(二)

第 3 週

03/20

建置一個 CSA 農場的過程
(講師:陳建泰)
建立一個 CSA 農場並沒有既定的流程,但是許多原則與次序若是可以把握的良好,那麼農場打造起來,就不是總是充滿艱辛。

實作:種植綠籬(朱槿、野薑花與其他樹木…)

第 4 週

03/27

[案例分享]食鮮限時批:日本食通信挑戰全紀錄
(講師:賴敏慧)
這次課程,我們來分享一個發生在日本的案例。對於這本書,榖東俱樂部創辦人賴清松說:「…或許是同樣出生於昭和 40 年代後期,面對台日兩國經濟起飛與農村衰頹的相似歷史脈絡與社會困境,自己與作者不約而同地走上串聯城鄉關係的人生道路,也最終選擇了社群支持型農業(CSA/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作為個人生命與社會群體和解的答案。」

實作:種植綠籬(朱槿、野薑花與其他樹木…)

環境可持續:環境要可持續,就不能在生產糧食的時候,僅僅注意到產量或者節省投入勞力與災損,而是要有比較全面性的考量範疇。在農場的操作上,我們也不希望落入農法派別之爭,反而希望能夠認識並學習各種主張的深奧精髓。

生態農業是對生態的演化在農業生產系統當中運作的一種研究,我們希望藉由生態農業所建構的方法,努力尋找對於在地環境最有果效的農務方式。另外,生態農業並不會一味的反對科技,而是非常重視「情境(context)」。

本學期我們會從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切入,我們將會獲得很多實用的設計原則與概念。

第 5 週

04/03

什麼是生態農業?
(講師:謝蕙苓)
生態農業(agroecology)是一個嚴謹的專有名詞,但是卻是人類涉及很久的實務研究領域,你需要知道農業運作本來就是和生態密不可分,也在一個系統架構當中。

實作:曼德拉花園(Mendala Garden)(一)

第 6 週

04/10

樸門永續設計的倫理與設計原則(講師:黃勝雄) 長久以來,樸門永續設計都被誤認為是一種農法,其實,這並不正確,他真正的面目是一套規劃可持續生活環境、文化的設計方法。這堂課我們說明樸門永續設計的倫理與原則。

實作:曼德拉花園(Mendala Garden)(二)

第 7 週

04/17

幻象 CSA 基地水資源系統的規劃分享(講師:陳韻瑛) 水是土地的血液,沒有水的土地就沒有生命。這堂課跟大家分享幻象 CSA 基地的完整水資源規劃歷程與最後的結果。

實作:土壤與水質的採樣與檢測

第 8 週

04/24

活的土壤(講師:陳建泰) 研發「魔術種子」是小事,大事是何處尋沃土?這是瑞士籍 1995 年「世界糧食獎」得主赫林所言:「最重要的事,是土壤要好,否則,最好的種子撒在沙石上也沒用。」

這堂課會說明土壤的角色與對生命的重要性,會提及與微生物、有機質、肥料、腐質土以及雜草、作物的關係。

實作:南美洲三姊妹(一)

第 9 週

05/01

樹木與森林(講師:謝蕙苓) 您知道,在林間種植,產量可以提高嗎?我們傳統的觀念是樹木會影響作物,所以把樹從我們的田裡移走。

樹木與森林,是我們創造可以持續種植環境的重要元素,我們應該更多認識他們的價值。這堂課,要讓大家認識樹木與森林的功用,並且讓大家願意在自己田裡、院子開始種樹。

實作:南美洲三姊妹(二)

第 10 週

05/08

公共參與週  請參加社大辦公室所安排的講座與活動
第 11 週

05/15

分區與區位分析(講師:黃憲弘) 樸門永續設計裡面,對於基地的分析,很仰賴兩個設計工具:第一個稱為分區(zones),第二個就是區位分析(sector analysis)。

「分區是一個管理基地能源(量)的方法,包括:人、機器、廢棄物、家庭燃料與社會關係。」

那麼區位(sector)就是關注來自自然、野外這些源自外部,會通過基地的能源(量),包括:太陽、風、野火、洪水。

實作:種子交換&育苗(一)

第 12 週

05/22

生物炭的介紹與實作(講師:陳建泰) 生物炭(Biochar)是一個古老的改善土壤的作法。因著氣候變遷議題越來越受重視,這種「低科技」卻能夠有效捕捉大氣當中溫室氣體的技術,獲得空前的矚目。

這堂課,我們來談談生物炭,從原料的預備、炭化爐的製作、生物炭的處理到放入土壤裡面。

實作:製作生物炭以及生物炭活化

第 13 週

05/29

可食地景與食物森林(講師:黃憲弘) 這幾年間,食物森林(food forestry )四處都可以聽得到,但是那是什麼?如何建立一作食物森林?這跟可食地景(edible landscap)又有什麼關係?這堂課會向大家介紹什麼是可食地景與食物森林。

實作:香蕉圈&厚土種植(二)

文化可持續:文化往往從我們所使用的技藝展現出來,我們處理食物的方式、建築物搭設、我們如何因應時代變遷引進一些科技產物到農務上面…。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無法全面涵蓋,本課程期待從「適切科技」的概念切入,以符合當地的情境脈絡,挖掘適切、長久並且對環境衝擊最小的技術使用。
第 14 週

06/05

適切科技是什麼?(講師:吳玉麟) 切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 AT),是一種以當地脈絡(local context)為考量的科技發展(或設計)。這個脈絡包括:地理環境、生態、文化、社會倫理、政治經濟,此外,也要容易取得、合理價格的材料。

適切科技的進駐是經過周延思考,與在地人文地理環境處於共生的狀態,因此技術的使用,在不破壞環境和地景的情況下,得以永續的被運用,並且其效益可直接回饋予使用者。

這堂課將會告訴大家如何做「科技引入評估」。

實作:生物沙濾水器(Biosand Filter)

第 15 週

06/12

原生品種採集、保存與育苗(講師:蔡富美) 種子是一個重要的課題,能夠找到當地的種子更是重要。有一個案例,是一個瑞典人 Arne 花了 10 年的歲月,讓沙漠長出了樹群,同時也影響了當地農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他說:「去找最野的種子,最野的最能存活。」~Arne

這堂課我們要談留種、保種的問題,並且進行育苗(蔬菜)的訓練。

實作:種子交換&育苗(二)

第 16 週

06/19

從微生物菌到肥料(講師:黃憲弘) 這堂課主要介紹泰國米之神基金會(Khao Kwan Foundation, Thailand)採菌、保存與製作微生物菌水的方式。

另外,也介紹使用微生物菌水來製作簡易的「伯卡西」肥料(借用 EM 菌的詞),以及青草液肥的製作與運用。

實作:微生物菌的培養與伯卡西肥料製作

第 17 週

06/26

整合設計的案例:香蕉圈與厚土種植法(講師:林昱妡) 所有到過幻象 CSA 基地的朋友也許都知道香蕉圈與厚土種植法,也知道怎麼做,不過這堂課會深入的把它們的設計考量以及思考跟大家分享。

實作:香蕉圈&厚土種植(一)

第 18 週

07/03

期末座談

講師資料:

(後續補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