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選單
主選單
移至側邊欄
隱藏
CSA 網站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說明
快速連結
所有頁面
匯出頁面
匯入頁面
筆記
沙箱
臺灣 CSA 協會
搜尋
搜尋
建立帳號
登入
個人工具
建立帳號
登入
檢視 合作經濟與 CSA 的原始碼
頁面
討論
臺灣正體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工具
工具
移至側邊欄
隱藏
操作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一般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
合作經濟與 CSA
由於以下原因,您無權編輯此頁面: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這次《明日的農場》讀書會,真正觸擊我最大的部份要算是「合作經濟」了,為什麼是合作經濟呢?因為它有可能可以解決一個懸在台灣推動 CSA 數十年無法達成的標的~「共同承擔風險」的承諾。 == CSA 的重要性與必然性 == 新自由主義帶來的全球化,讓這個世界非常容易將成本外部化到遙遠看不見的弱勢地區。氣候危機、水資源短缺、饑荒、塑膠海洋…對先進國家來說,這些都還遙遠。但是,所有的數據,都讓我們樂觀不起來。 永續是我們這個世代必須面臨的沈重課題,什麼樣的產業、社會組織以及人性性格可以扭轉逐漸加速崩壞的世界?如果我說是:農業、社區與利他的合作精神,大家應該不會反對。 農業+社區+合作精神=? 這個答案,應該就是《明日的農場》&《種好菜,過好生活(Share The Harvesting)》這兩本書所要產觸的主題「CSA」。 == 什麼是 CSA?== 《2016 年歐洲 CSA 概述(Overview of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in Europe)》文章給 CSA 的說明很簡單:一群消費者和他們鄰近的農場結合在一起。他們一同分擔(分享)農耕季節的費用,包括:土地租金、種子、工具以及農夫的薪水。同樣的,他們也分享農場的產出。如此一來: * 消費者從他們附近的農場得到他們認識的農夫所生產的新鮮食物; * 農夫可以得到良好的工作條件,並為他們認識的人提供產品。 看完這樣的描述,還是許多人會追問,怎麼斷定一個農場是否是一個 CSA 農場?我曾就這個問題請教美國 CSA 運動的重要推手伊莉莎白.韓德森(Elizabeth Henderson)女士,她說,CSA 有很多種形態,像是一個光譜,不需要去斷定那個農場是 CSA 農場,那個農場不是,不過,全世界的 CSAs 是存在著共同基本的原則,這些原則是: * 相互幫忙與團結-農夫以及吃他的食物的人,彼此直接連結,並且一起承擔風險 * 使用生態農業的耕作方法(有時還會要求有機認證) * 重視生態多樣性並且拒絕基因改造作物 * 生產者與消費者協商價格,盡最大的可能讓更多的人獲得高品質、安全的食物 * 教育大眾實際農耕的景況 * 不斷的改善 而另外一位重要的 CSA 推手羅蘋.范恩則是用一個公式來定義 CSA:「食物生產者+食物消費者+每年的互相承諾=社區協力農業和無限的契機」。 從上面的這些資料可以看出,如果說 CSA 農場有 DNA,那應該就是「共同承擔風險」。 == 台灣友善環境的小農困境 == 工業化、大規模的農業生產是助長氣候危機、農地流失、農民貧窮的最大助力,一群覺醒的農民,選擇小規模、可持續的另類農業(自然農法、生態農業…),但是,他們立即遇到的困境就是: * 耕種面積小,產量不穩定,多樣性不足,時常被既有的有機通路排除在外,因此,要自己行銷、販售、配送農產品,疲於奔命; * 友善農夫勞力、財力與技術都有限,缺少互助機制、適當的機器以及充足的知識來管理自己的田地; * 更諷刺的是,社區居民雖然想要支持在地小農,卻苦無門道。 台灣這些小農的困境,都需要有一股可以長期與其共同承擔風險的力量,但是,與面對著高度風險的友善耕作小農共同承擔風險,這可不是資本邏輯下的正常行為。很長一段時間,許多投入農村、農業改革、創新的前輩告訴我,CSA 在台灣推動不易的最大原因是因為台灣人的「社會性」還不夠,所以…,但是,什麼是「社會性」?我一直還是沒弄懂。 == 遺失的明顯環節:合作經濟 == 《種好菜,過好生活》在書本的第三章就提供了一個「從理論但食物的合作原則(羅虛戴爾原則)」完整的列出了 1995 年國際合作聯盟所採用的合作社七大原則,而在《明日的農場》書中,「合作經濟」一詞,也是在各個章節都有提及,然而,無論是書中的案例或是諸多國內外的 CSA 農場運作,合作社很明顯的一再被忽略。 雖然,這兩本書所說的「合作經濟」本質上也些許差異,《種好菜,過好生活》顯然意指以合作社的原則所建立的「合作經濟(Cooperative Economics)」,而《明日的農場》不停提及的合作經濟,原文是「Associative Economics」,指的是生產者、經銷商和消費者之間的彼此傾聽,追求共同利益的靈性行為,然而,兩者都為「共同承擔風險」給出了一條路徑。 == 用合作社建立 CSA 農場 == {{合作農場子選單}} 什麼是合作社?「合作社乃是基於共同所有及民主管理的企業體,為滿足共同的經濟、社會、文化需求與願望,而自願結合之自治團體(1995年國際合作聯盟(ICA)正式定義)」,簡單的說就是當一群人,基於共同需求,聚集在一起,共同建立一個事業,共同經營,共同使用這個事業提供的服務。 這個已經在人類社會上歷經 180 年的老慨念,是否可以繼續為當今的永續之路盡點心力?底下是我們在跌跌撞撞實踐 CSA 十餘年,經過反思,近年來,嘗試透過合作社原則與精神,打造 CSA 農場的一個嘗試: === 確立 CSA 合作(社)農場的定位&共同的需要 === CSA 合作農場就是一群人,為了滿足「健康食物」的需要,依循合作社的使命、價值與原則所建立的農場。 === 什麼是健康的食物?=== 所謂「健康的食物」不單單是指食物本身沒有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它還包括: # 食物的生產過程,對於環境的影響應該是積極正面的,而非造成環境負擔; # 對於動物來說,是以人道對待; # 對於生產者與消費者來說,是公正公平的。 === 如何開始? === 當有一群人,因為共同有「健康食物的需要」,覺得建一個農場來生產食物,然後,跟自己購買食物這樣的事情很酷,就可以成立合作農場(即便我們可以使用的最大空間只有客廳,土地還看不到影子)。 這群人要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所以的事情都是:共同決定!大家都是老闆」。因此,大家共同決定要投入多少股金,共同尋找合適的土地(多少面積、租金…),共同做農場的規劃…共同種植、照顧與採收,最後,跟自己買菜,若有不足,就跟認可的小農採購。 == 備註&參考資料 == <references/> [[Category:合作農場重要文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模板:合作農場子選單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到「
合作經濟與 CSA
」。
切換限制內容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