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選單
主選單
移至側邊欄
隱藏
CSA 網站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說明
快速連結
所有頁面
匯出頁面
匯入頁面
筆記
沙箱
臺灣 CSA 協會
搜尋
搜尋
建立帳號
登入
個人工具
建立帳號
登入
檢視 無過生活合作社 的原始碼
頁面
討論
臺灣正體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工具
工具
移至側邊欄
隱藏
操作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一般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
無過生活合作社
由於以下原因,您無權編輯此頁面: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使用者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無過生活合作社全名為「有限責任宜蘭縣無過生活社區合作社」。 == 發起緣由 == 以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宜蘭社員為班底、務實的在日常打造減塑、減廢、節能低碳生活的一群主婦,在長期參與合作社共同購買運動的反省下,這幾年開始在社區推廣在地食物、降低食物里程的理念,以及推動「地產地消」作為更積極減塑、減廢行動的實踐。 我們共同的需要是來自天然、健康環境所生產的安全食物。2017 年,我們蹲點社區營造社區生態農場、集結在地友善耕作的小農,發起了農、食整合的【無過生活】配菜團,期許自己成為一個以「生態農業」為本的配菜平台,對我們而言這是一個行動、一場運動!我們發現一個人力量太有限、改變太慢,企圖從個人層次提升到一群人的集體行動、而且不勉強,集結主婦日常小小的力量一起「翻轉餐桌」、有機會翻轉下個世代充滿危機與不安的未來。 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慢慢調整步伐!特別在「友善、有機」的光譜如此大的台灣社會。生存是目前投入友善生產小農最大的命題!我們可以怎麼幫忙願意認真對待土地的生產夥伴?又能希望糧食安全普及呢?呼應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 2004 年亞細亞姐妹會年會中,台日韓三國姐妹所共同承諾的第八原則:創造替代性(alternative)的社會!我們一起,正走在這條道路上…。 面對當代的許多重大議題:少子化、老化社會的來臨、食安飲食不正義、環境污染、環境破壞、糧食安全、能源危機、貧富不均、氣候變遷的嚴峻考驗…等,當不可預測的無常已成日常,我們需要更謙卑、從系統性角度思考更源頭的解方:以自己能力可及範圍、蹲下來動手做,號召更多人一起為下一代保留更多的資源、為跨世代平等努力! 【無過生活】的名稱來自於我們這兩年在社區舉辦的二手市集【無過節】。「無過」是對人無過、對環境無過、對下一代無過、有一天回顧自己的一生可以無過…的一個心願!Blessed Unrest 神聖的不安這本書(中文翻譯「看不見的力量」)提到,面對當代“神聖的不安”我們如何重建世界?其中,「用愛完成小事」、在我們能力可及之處! == 行動框架 == [[檔案:無過生活社區合作社行動框架.png|縮圖|這圖是創會理事主席夏靜漪這些年來思考的社會議題的行動框架。]] === 社群協力農業 CSA === 根據 Elizabeth Henderson 所寫《Sharing the Harvest》一書對於社區協力農業的定義:「社群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是農民與鄰近吃其生產食物的人們之間的連結,概括為「食物生產者 + 食物消費者 + 每年的互相承諾 = 社區協力農業和無限的契機」。在此定義中,生產者、消費者與一片土地,彼此相互承諾:土地(農場)餵養人們,人們支持農場,並共同承擔風險和享有收成。 CSA 的概念始於 1960 年代德國、瑞士和日本。主要關心的是食物安全和農業土地的都市化問題。1965 年日本的主婦關心進口食物升高,而且失去地方性的土地,於是開始了 CSA 的計畫。在日本稱之為 teikei。在日本最大的合作網絡稱之為 Seikatsu Club,亦即生活者俱樂部。 === 合作經濟 === 在各國實踐 CSA 的經驗中,CSA 農場的經濟模式就是「合作經濟」!「合作經濟正好站在市場經濟意識形態的對立面,是有能力療癒人類世界所有苦難和傷痛的解決方案。透過社區農場運動實踐這種合作精神」、「我們自始至終都必須將這些人和他們的需要放在經濟的核心。......這種在一切行動時都把人放在心上的態度,就是合作經濟的基礎。」 法國學者 Charles Gide 對於合作社的描述與定義:「合作社就是一群人藉著企業經營的方式,為追求其共同的經濟、社會與教育目標,而結合起來的組織。」合作經濟的基礎來自於「共同需要」、在「共同意願下一起團結行動」。 賴羅博士提醒合作組織:「承認自己的限度,去做那些能做好的工作,遠比試著去改變整個世界的苦難卻一無所成,還要來得好。」對於未來,他也為合作組織指出一條明確的方向:「尤其是社區,將需要各種不同型態與大小的合作組織,尤其是'''多目標型態'''的合作社。」 # 合作社基本價值:'''自助、自主、民主、平等、公正、團結''' # 合作社七大準則:「'''公開的社員制」、「社員的民主治理」、「社員的經濟參與--出資與利用」、「自治與自立」、「教育、訓練與宣導」、「社間合作」、「關懷地區社會」。''' === 循環經濟 === 循環經濟的概念在1960年代被提出來,是對於工業革命以來,開始大量生產並在市場經濟、規模經濟、全球化的推波助瀾下,全球對於自然資源的耗用、導致生態環境浩劫,這種從生產到廢棄的傳統線性經濟的反思。 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 # 環境責任:零廢棄設計、使用再生能源 # 合作 # 系統性思考 # 創新:以多樣性強化適應能力 # 透明度:能回應真正成本的價格與回饋 # 價值最大化:層級(cascading)最適化以保留殘留物最高價值 == 組織宗旨 == 推動「在地食物」系統,拉近農、食兩端的距離,建立「在地食物夥伴關係」,彼此共享成果、共擔風險、互相扶持,實踐自給自足、循環經濟的共享社區與共好社會!在社區與地區社員一起努力,探索永續生活的方法、實踐永續生活的道路,呼應「跨世代平等」的普世價值: # 回應 4‰ 倡議,讓更多土地被友善對待;對台灣的糧食安全、糧食自給做出貢獻! # 計畫性生產與消費,推動「在地食物」、普及友善食材,匡正飲食正義; # 地產地消、縮短食物里程,更積極的生活減塑、減廢行動; # 陪伴孩子認識自己與自然的關係,深化人與人、人與土地、環境、社區的連結; # 致力提升社區韌性、發揮社區守望功能;建立點、線、面社區守望網。 # 創造平等、公義、民主、普及的社會與經濟秩序,實踐積極的社會福利工作。 == 組織區域 == 宜蘭縣頭城鎮、宜蘭市、員山鄉、羅東鎮、冬山鄉、蘇澳鎮 == 業務範圍 == [[檔案:無過生活社區合作社業務範圍.png|縮圖|合作社的初步架構。]] # CSA農食整合平台 # 社區生態農場 # 價值最大化手作工坊 # 社區取貨站、社區廚房 # 永續教育資源中心:環境、產品、生態農業、合作教育推廣、發行社員通訊、刊物等 # 二手資源創生中心 == 區內本業經營概況 == 宜蘭縣有許多有機商店進駐:聖德斯科、里仁、棉花田、各大超市的有機專區等,以市場經濟模式運作,“有機”流於產品行銷、提高產品價值的條件,為經營者、股東創造最大利潤;也有性質及功能單一的友善農產品生產或產銷合作社。 整體而言,宜蘭縣境內缺乏'''多目標型態'''的合作社。特別是社區所面臨的問題具多元面向,單一目標型態的合作社,無法看到整體、進行系統性思考。 傳統市場經濟模式:生產者追求更高的利潤、消費者希望東西越便宜越好,因此長久以來被認為是對立的雙方。如何在農業生產、食物消費之間找到雙贏的策略?唯有透過CSA(社群協力農業)、合作經濟,整合農(生產者)、食(消費者)的力量,讓愛健康、珍惜大地的夥伴,一起合作創造農、食與生態的三贏策略!因此這樣一個真正兼顧社會、經濟目標的合作組織,屬於“共有制”的合作社才有機會永續傳承、實現跨世代平等。 == 經營方式 == === CSA 農食整合平台 === 生產夥伴(農)、單純利用的夥伴(食)、平台運作工作小組(核心小組),構成社群協力農業CSA的鐵三角,彼此看見、互相支持!是一起合作、守護大地的夥伴! * 生產端:支持符合生態農業原則的耕作方式,人類作為生態系的一部分,在食物生產的過程應體現人與自然萬物共生的和諧關係!推動社區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支持小規模、家庭農業等,小而密集的耕作方式,因地制宜的計畫性生產;透過共同採購機具、耗材、溫室、物流等農業設施及風險承擔等降低成本;機具設備由合作社全體共有、共管方式,提高使用效益。 * 消費端:透過共同購買、契作、保證收購、社區配菜、食材全利用等方式計畫性消費,支持友善耕作小農無後顧之憂的計畫性生產當季作物;配合合作教育,社員參與協助農事及勞務參與(田間工作、理貨、配送…),體驗農耕與生態系統的關係。強化生產、消費兩端對自然生態共同承擔的夥伴關係。 * 核心小組: # '''建立產品開發、上架原則''':作為一個農食整合平台,除了生產端要落實符合生態原則的耕作方式、重視動物福利;整個產銷結構都希望能達到「環境友善」原則!只是面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過度生產的消費主義、便利的現代社會,需要更多的溝通、研發、學習,找到好的運作模式。以日常必需品為主力!產品必須符合生態回復、地產地銷、包材減塑、低碳健康原則;呼應「社間合作」精神,產品開發以相同理念的合作社產品優先,例如,雞蛋合作社、麵包合作社、肉品合作社等。 # '''推動與國際接軌推動「參與式保障系統」(Participatory Guarantee Systems, PGS)''':IFOAM 國際有機 3.0 對於永續性的定義是:「在不損害子孫後代利益的前提下滿足當前的需求,避免損耗和破壞自然資源,保持生態平衡」;面對永續的未來,將逐步推動「參與式保障系統」(PGS)透過'''公開'''、'''參與'''的方式,建立屬於合作社對於有機、友善環境、'''共同的願景'''的標準與稽核方式,以強化合作社產品價值。 # 定期訪視農場並召開生產者社員會議,了解田間耕作狀況、解決小農面臨的困難。 # 社區取貨站維護及營運、共同購買訂貨流程、固定配送日的集貨、理貨及物流安排。 # 友善產品通路,建立城鄉友善鏈結:宜蘭作為城、鄉的「鄉」,以地理區位本應為大台北地區的產地,除供應宜蘭在地所需,多餘的將與城市共享宜蘭好物。 # 資訊揭露:市場上聽到的各種名詞:有機、無毒、友善、草生栽培......,其實常常都過於籠統、沒有清楚的定義或流於產品行銷的手法。有機無毒是做到零檢測對人體無害,但是對大地呢?食物除了檢測得出來的物質、也有檢測不出來的能量及微量元素,什麼食物才是人體真正需要的?友善完全是自由心證、草生栽培卻不交代是否使用化肥,對我們來說都是不是負責的做法。作為一位有意識的消費者,無過開始學習友善耕作產品的資訊揭露,希望可以提供更清楚完整的資訊,幫助大家判斷! === 社區共同營造農場 === 支持符合生態農業原則的耕作方式,人類作為生態系的一部分,在食物生產的過程應體現人與自然萬物共生的和諧關係!推動社區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支持小規模、家庭農業等,小而密集產銷系統,因地制宜的計畫性生產、計畫性消費,社區農場透過共有、共管、共耕的方式營運。 然而關於農業生產、生態永續之間的平衡,我們相信可持續性農業、生態農場,可以提供高品質、有益身體健康的農產品;透過這樣的耕作方式,也將使得生態系統漸趨完整,透過生態系統服務的功能,提高產量、提升品質、外部輸入越來越少(例如塑膠的使用)。台灣目前尚未出現可以學習的典範農場,生態農業是一門專業的學問、橫跨各個領域。我們除了透過親手營造一個生態農場來實踐、學習,也希望成為生產夥伴的支持和幫助,來面對氣候異常的嚴苛挑戰! === 手作工坊 === 響應零廢棄、零剩食!面對過剩、格外農產品,支持全食物利用,需尋找「耗能最小,且保留最高價值」的方法,以利農產品的保存及風味延續。烘焙、豆製品、發酵食物(鹽麴、泡菜…)等,採用友善耕作稻米麵粉、非基改黃豆、無化學添加物之產品,手作加工,以供社員日常生活所需。 === 社區取貨站 === 每週固定集貨、理貨及物流;另外透過社間合作模式承接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宜蘭站所業務,讓宜蘭社員可就近在站所利用,宜蘭沒有生產的農產品;也是社區永續、合作、產品教育、資源共享的所在。 社區廚房:翻轉餐桌的社區照顧廚房!民以食為天,廚房及餐桌一直是家庭最重要的公共場域、情感交流的中心;放大到社區的尺度,『社區廚房』透過一起工作、吃飯,不只是形式上的共作共食,而是互相照顧、彼此支持,甚至是心理療癒的共同行動。透過共同生活、工作、互相照顧、彼此分享,營造生命共同體意識!因此取貨站成立社區廚房,不僅提供社員、工作人員、社區夥伴安全、方便熟食;也是社區老人、婦女、小孩、特境家庭的支援站,扮演積極的社區照顧角色,成為“社區守望者”。合作社運作的許多環節,即可提供身心障礙者、特境家庭父母的就業支持及工作機會。 === 永續教育資源中心 === 深化合作教育!持續在社區推動Permaculture永續生活設計、CSA、生態農業等守護環境的集體行動,努力從個人、社區、區域、從點、線、面串聯守護台灣土地;農食、合作、公民等教育推廣講座及課程,並連結社區中小學,加強合作教育的向下紮根工作;發行社區刊物,進行理念推廣、建立社區永續資訊交流平台。 === 二手資源創生中心 === 在循環經濟「價值最大化」的原則下,除了將生活中廢棄、二手資源回收再利用,包括塑膠、玻璃、木棧板…。成立二手資源回收創生中心、進行友善包材研發,例如,輕質玻璃、木棧板、二手傢俱創生。 <references />
返回到「
無過生活合作社
」。
切換限制內容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