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探索 CSA~生態系統服務與合作農場的實踐」:修訂間差異
csawiki>Chientai (→報名與繳費) |
小 (已匯入 1 筆修訂:先前 CSA wiki 的資料) |
(無差異)
|
於 2022年1月14日 (五) 23:00 的最新修訂
格林威治剛剛敲了午夜子時的鐘聲,所有的地球人醒著的、睡著的,都聽到一個低沈的聲音。一時間,所有的人都開始互相詢問「大地說要收取服務費,這筆錢該怎麼算?」
基本資訊
- 舉辦日期:2020 年 10 月 17 日(六),9:00~17:30(8:30 報到)
- 研討會地點:新竹市東門國小晨曦館一樓(地址:新竹市民族路 33 號,請由仁義街上的校門進入校園)
前言
2020 年,是社區協力農業協會第三年舉辦「CSA 研討會」,今年希望探討的主題是農場的「土壤生態系統服務&合作農場的實踐」。前先兩屆,第一屆是「探索 CSA 的力量」,第二屆是「探索 CSA─當 CSA 遇上合作經濟]」。
土壤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土壤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一個生態農場被忽略已久的價值,而這個價值,我們在購買食物時,收銀台並沒有算進去。一個悉心照顧土地的農場,具有巨大的生態服務價值,您知道把這個價值轉換為金錢的時候,數字有多驚人?[1] [2] 這驚人的數字也在體醒我們:當你沒有好好照顧土地的時候,我們的損失何等巨大?但是…,什麼是「好好的照顧」?
為什麼要著墨合作社與團結經濟?
因為,這個社會上,凡是投資報酬率高,市場效益大,會帶來巨大 GDP 的事業,幾乎都已經營利事業在經營,他們除了掌握資本,也有產、官、學、研完整的脈絡,更能夠運用社會的勞動與經濟資源,為自己創造財富;對於有些具有公共性,卻無法帶來收益的「下水道工程」,在世界上,幾乎都是由政府出來擔任大老闆,透過稅收支出,來進行這些工作。
然而,這個社會上,也存在一些群體,他們有形的資產(如:資金、設備…)匱乏、從事的行業或者專長領域的市場競爭力弱、社會影響力不足,雖然他們的工作價值很大,但是 GDP 佔比卻很低,這樣的群體,無法利用既有的計畫經濟(管制)與市場經濟(自由)的機制創造足夠維持生活的所需,為了生存,於是發展出一種介於兩種經濟制度之間的經濟模式,藉由自身無形的資產,通過合作互助的方式,改善生活品質的生產與生活模式,這就是團結經濟與合作經濟。
農夫(農業),就是屬於後者所描述的群體與產業,但是,在台灣,我們卻鮮少看見,這樣的族群透過團結經濟或合作經濟的方式,有效的改善生活,這是為什麼?關於這點,先不用妄加推論,我們需要專精的學者給予更多面向的視野與研究創見,並且與之協力尋找出路。
議程
時間 | 主題 | 報告人 |
---|---|---|
08:30-09:00 | 報到 | |
09:00-09:15 | 主辦單位致詞引言 |
|
09:15-12:00 | 專題演講一土壤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 |
如果有一天醒來,我們腳下的土地突然開口跟人類索取服務費,這筆帳該怎麼算? |
|
|
12:00-13:00 | 午餐 | |
13:00-15:45 | 專題演講:從社群經濟到平台合作經濟~團結經濟視角下台灣的 CSA | |
傳統 CSA 是社群經濟的概念,但這種意義下的 CSA 有其面對的特定挑戰、社會條件和任務(大都會和城鄉邊緣和鄉村的 CSA 就很不一樣),當然台灣 CSA 的挑戰、社會條件和任務也不一樣。從團結經濟規模擴大的角度來看(包括各種策略和創新),平台合作主義(合作主義的平台經濟)或許是 CSA 的發展方向。 |
|
|
15:45-16:00 | 休息茶敘 | |
16:00-17:30 | 座談:關於「合作農場」 | |
16:00-17:30 |
從 2019 年開始,幻象 CSA 基地開始進行「合作農場」試驗,這個場次,我們由幾位合作農場的核心夥伴,與大家進行座談,介紹農場的一些發現以及未來的規劃。
|
|
邀請講師
- 王巧萍博士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研究員
- 研究領域:土壤生態、森林養分與碳氮循環、全球氣候變遷、擾動生態學、劣化生態系復育、都市林之環境與生態效益
- 許甘霖教授
- 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
- 研究領域:經濟社學會、醫療社會學、國家理論。
報名與繳費
-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f5h3cydSBqj9Kck88
- 臺灣社區協力農業協會會員及竹塹社區大學講師為 350 元;其他人為 500 元。
- 匯款完成後始完成報名程序。
- 匯款資訊:銀行代碼(808)玉山銀行光華分行
- 帳號:0495-940-017462
- 戶名:臺灣社區協力農業協會陳建泰
主辦單位
竹塹社區大學、臺灣社區協力農業協會
參考資料
- ↑ 農業發展的社會效益包括糧食生產的基本功能,創造社區或偏鄉就業與穩定社會的重要功能,尚具有保護自然環境、維護鄉村景觀與奠基區域發展等外部效益功能。根據 Costanza 等 (1997) 在全球自然科學最重要的期刊 Nature 發表之研究指出,全球以農業為核心之生態系統服務所產生的價值介於16~54兆美元之間,平均約為33兆美元,相當於當時全球GNP的兩倍;根據本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研究推估,台灣農業產生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可達新台幣3.99兆元。
- ↑ 什麼是生態系統服務?一個農場提供許多重要,但是卻無法在現有經濟體上被量化、商品化的服務,這些服務包括:降低一個地區的溫度、轉化一個區域內的有機廢棄物、提供新鮮的空氣、對社區老人家的照護…。我們努力的希望在都會邊緣創造更多的 CSA 合作農場,也許,在初期,這些農場能夠創造的「可 GDP 化的產值」並不高,但是,這些農場卻可以有很高的「生態系統服務宮能」,面對永續發展,我們的籌碼越來越少,都市邊緣的生態合作農場,應該是當局應當關注的一環。
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 是指在生態系統中,人類直接或間接謀取的所有福利。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食物來源、衣服材料、潔淨的空氣和食水等,但人類取得該服務的同時,可能會破壞生態系統本身,減弱其提出服務的功能。在2005年千禧年生態系統評估明確指出自然生態系統是人類的「生命支持系統」,為人類提供必要的生態系統服務。分析生態系統服務可讓社會知道開採和破壞生態系統所得到經濟價值和應付成本,為各國領袖提供決策的指引。目前的生態系統服務共分為四種:提供、支持、調節、文化(https://zh.wikipedia.org/wiki/生態系統服務)
- 供應(Provisioning services),例如食物來源、原料、水等;
- 調節(Regulating services),例如氣候調節;
- 支持(Supporting services),例如傳粉或種子傳播、營養循環等;
- 文化(Cultural services),例如娛樂及精神層面的價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