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經濟與 CSA」:修訂間差異
無編輯摘要 |
|||
第32行: | 第32行: | ||
從上面的這些資料可以看出,如果說 CSA 農場有 DNA,那應該就是「共同承擔風險」。 | 從上面的這些資料可以看出,如果說 CSA 農場有 DNA,那應該就是「共同承擔風險」。 | ||
==台灣友善環境的小農困境== | |||
== | |||
工業化、大規模的農業生產是助長氣候危機、農地流失、農民貧窮的最大助力,一群覺醒的農民,選擇小規模、可持續的另類農業(自然農法、生態農業…),但是,他們立即遇到的困境就是: | 工業化、大規模的農業生產是助長氣候危機、農地流失、農民貧窮的最大助力,一群覺醒的農民,選擇小規模、可持續的另類農業(自然農法、生態農業…),但是,他們立即遇到的困境就是: | ||
* | *耕種面積小,產量不穩定,多樣性不足,時常被既有的有機通路排除在外,因此,要自己行銷、販售、配送農產品,疲於奔命; | ||
* | *友善農夫勞力、財力與技術都有限,缺少互助機制、適當的機器以及充足的知識來管理自己的田地; | ||
* | *更諷刺的是,社區居民雖然想要支持在地小農,卻苦無門道。 | ||
台灣這些小農的困境,都需要有一股可以長期與其共同承擔風險的力量,但是,與面對著高度風險的友善耕作小農共同承擔風險,這可不是資本邏輯下的正常行為。很長一段時間,許多投入農村、農業改革、創新的前輩告訴我,CSA 在台灣推動不易的最大原因是因為台灣人的「社會性」還不夠,所以…,但是,什麼是「社會性」?我一直還是沒弄懂。 | 台灣這些小農的困境,都需要有一股可以長期與其共同承擔風險的力量,但是,與面對著高度風險的友善耕作小農共同承擔風險,這可不是資本邏輯下的正常行為。很長一段時間,許多投入農村、農業改革、創新的前輩告訴我,CSA 在台灣推動不易的最大原因是因為台灣人的「社會性」還不夠,所以…,但是,什麼是「社會性」?我一直還是沒弄懂。 | ||
== | ==遺失的明顯環節:合作經濟== | ||
《種好菜,過好生活》在書本的第三章就提供了一個「從理論但食物的合作原則(羅虛戴爾原則)」完整的列出了 1995 年國際合作聯盟所採用的合作社七大原則,而在《明日的農場》書中,「合作經濟」一詞,也是在各個章節都有提及,然而,無論是書中的案例或是諸多國內外的 CSA 農場運作,合作社很明顯的一再被忽略。 | 《種好菜,過好生活》在書本的第三章就提供了一個「從理論但食物的合作原則(羅虛戴爾原則)」完整的列出了 1995 年國際合作聯盟所採用的合作社七大原則,而在《明日的農場》書中,「合作經濟」一詞,也是在各個章節都有提及,然而,無論是書中的案例或是諸多國內外的 CSA 農場運作,合作社很明顯的一再被忽略。 | ||
第49行: | 第48行: | ||
雖然,這兩本書所說的「合作經濟」本質上也些許差異,《種好菜,過好生活》顯然意指以合作社的原則所建立的「合作經濟(Cooperative Economics)」,而《明日的農場》不停提及的合作經濟,原文是「Associative Economics」,指的是生產者、經銷商和消費者之間的彼此傾聽,追求共同利益的靈性行為,然而,兩者都為「共同承擔風險」給出了一條路徑。 | 雖然,這兩本書所說的「合作經濟」本質上也些許差異,《種好菜,過好生活》顯然意指以合作社的原則所建立的「合作經濟(Cooperative Economics)」,而《明日的農場》不停提及的合作經濟,原文是「Associative Economics」,指的是生產者、經銷商和消費者之間的彼此傾聽,追求共同利益的靈性行為,然而,兩者都為「共同承擔風險」給出了一條路徑。 | ||
== | ==用合作社原則建立 CSA 農場== | ||
<blockquote>用一套大家熟悉,跨越不同文化,廣泛被運用,並且經過百年實證的原則,來建立一個 CSA 農場,就像是玩一個大富翁遊戲…</blockquote>什麼是合作社?「合作社乃是基於共同所有及民主管理的企業體,為滿足共同的經濟、社會、文化需求與願望,而自願結合之自治團體(1995年國際合作聯盟(ICA)正式定義)」,簡單的說就是當一群人,基於共同需求,聚集在一起,共同建立一個事業,共同經營,共同使用這個事業提供的服務。 | |||
< | |||
這個已經在人類社會上歷經 180 年的老慨念,是否可以繼續為當今的永續之路盡點心力?底下是我們在跌跌撞撞實踐 CSA 十餘年,經過反思,近年來,嘗試透過合作社原則與精神,打造 CSA 農場的一個嘗試: | 這個已經在人類社會上歷經 180 年的老慨念,是否可以繼續為當今的永續之路盡點心力?底下是我們在跌跌撞撞實踐 CSA 十餘年,經過反思,近年來,嘗試透過合作社原則與精神,打造 CSA 農場的一個嘗試: | ||
=== | ===確立 CSA 合作(社)農場的定位&共同的需要=== | ||
CSA 合作農場就是一群人,為了滿足「健康食物」的需要,依循合作社的使命、價值與原則所建立的農場。 | CSA 合作農場就是一群人,為了滿足「健康食物」的需要,依循合作社的使命、價值與原則所建立的農場。 | ||
=== | ===什麼是健康的食物?=== | ||
所謂「健康的食物」不單單是指食物本身沒有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它還包括: | 所謂「健康的食物」不單單是指食物本身沒有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它還包括: | ||
# | #食物的生產過程,對於環境的影響應該是積極正面的,而非造成環境負擔; | ||
# | #對於動物來說,是以人道對待; | ||
# | #對於生產者與消費者來說,是公正公平的。 | ||
=== | ===如何開始?=== | ||
當有一群人,因為共同有「健康食物的需要」,覺得建一個農場來生產食物,然後,跟自己購買食物這樣的事情很酷,就可以成立合作農場(即便我們可以使用的最大空間只有客廳,土地還看不到影子)。 | 當有一群人,因為共同有「健康食物的需要」,覺得建一個農場來生產食物,然後,跟自己購買食物這樣的事情很酷,就可以成立合作農場(即便我們可以使用的最大空間只有客廳,土地還看不到影子)。 | ||
第74行: | 第70行: | ||
這群人要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所以的事情都是:共同決定!大家都是老闆」。因此,大家共同決定要投入多少股金,共同尋找合適的土地(多少面積、租金…),共同做農場的規劃…共同種植、照顧與採收,最後,跟自己買菜,若有不足,就跟認可的小農採購。 | 這群人要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所以的事情都是:共同決定!大家都是老闆」。因此,大家共同決定要投入多少股金,共同尋找合適的土地(多少面積、租金…),共同做農場的規劃…共同種植、照顧與採收,最後,跟自己買菜,若有不足,就跟認可的小農採購。 | ||
== | ==備註&參考資料== | ||
<references/> | <references /> | ||
[[Category:合作農場重要文件]] | [[Category:合作農場重要文件]] |
於 2023年4月10日 (一) 22:51 的最新修訂
這次《明日的農場》讀書會,真正觸擊我最大的部份要算是「合作經濟」了,為什麼是合作經濟呢?因為它有可能可以解決一個懸在台灣推動 CSA 數十年無法達成的標的~「共同承擔風險」的承諾。
CSA 的重要性與必然性
新自由主義帶來的全球化,讓這個世界非常容易將成本外部化到遙遠看不見的弱勢地區。氣候危機、水資源短缺、饑荒、塑膠海洋…對先進國家來說,這些都還遙遠。但是,所有的數據,都讓我們樂觀不起來。
永續是我們這個世代必須面臨的沈重課題,什麼樣的產業、社會組織以及人性性格可以扭轉逐漸加速崩壞的世界?如果我說是:農業、社區與利他的合作精神,大家應該不會反對。
農業+社區+合作精神=?
這個答案,應該就是《明日的農場》&《種好菜,過好生活(Share The Harvesting)》這兩本書所要產觸的主題「CSA」。
什麼是 CSA?
《2016 年歐洲 CSA 概述(Overview of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in Europe)》文章給 CSA 的說明很簡單:一群消費者和他們鄰近的農場結合在一起。他們一同分擔(分享)農耕季節的費用,包括:土地租金、種子、工具以及農夫的薪水。同樣的,他們也分享農場的產出。如此一來:
- 消費者從他們附近的農場得到他們認識的農夫所生產的新鮮食物;
- 農夫可以得到良好的工作條件,並為他們認識的人提供產品。
看完這樣的描述,還是許多人會追問,怎麼斷定一個農場是否是一個 CSA 農場?我曾就這個問題請教美國 CSA 運動的重要推手伊莉莎白.韓德森(Elizabeth Henderson)女士,她說,CSA 有很多種形態,像是一個光譜,不需要去斷定那個農場是 CSA 農場,那個農場不是,不過,全世界的 CSAs 是存在著共同基本的原則,這些原則是:
- 相互幫忙與團結-農夫以及吃他的食物的人,彼此直接連結,並且一起承擔風險
- 使用生態農業的耕作方法(有時還會要求有機認證)
- 重視生態多樣性並且拒絕基因改造作物
- 生產者與消費者協商價格,盡最大的可能讓更多的人獲得高品質、安全的食物
- 教育大眾實際農耕的景況
- 不斷的改善
而另外一位重要的 CSA 推手羅蘋.范恩則是用一個公式來定義 CSA:「食物生產者+食物消費者+每年的互相承諾=社區協力農業和無限的契機」。
從上面的這些資料可以看出,如果說 CSA 農場有 DNA,那應該就是「共同承擔風險」。
台灣友善環境的小農困境
工業化、大規模的農業生產是助長氣候危機、農地流失、農民貧窮的最大助力,一群覺醒的農民,選擇小規模、可持續的另類農業(自然農法、生態農業…),但是,他們立即遇到的困境就是:
- 耕種面積小,產量不穩定,多樣性不足,時常被既有的有機通路排除在外,因此,要自己行銷、販售、配送農產品,疲於奔命;
- 友善農夫勞力、財力與技術都有限,缺少互助機制、適當的機器以及充足的知識來管理自己的田地;
- 更諷刺的是,社區居民雖然想要支持在地小農,卻苦無門道。
台灣這些小農的困境,都需要有一股可以長期與其共同承擔風險的力量,但是,與面對著高度風險的友善耕作小農共同承擔風險,這可不是資本邏輯下的正常行為。很長一段時間,許多投入農村、農業改革、創新的前輩告訴我,CSA 在台灣推動不易的最大原因是因為台灣人的「社會性」還不夠,所以…,但是,什麼是「社會性」?我一直還是沒弄懂。
遺失的明顯環節:合作經濟
《種好菜,過好生活》在書本的第三章就提供了一個「從理論但食物的合作原則(羅虛戴爾原則)」完整的列出了 1995 年國際合作聯盟所採用的合作社七大原則,而在《明日的農場》書中,「合作經濟」一詞,也是在各個章節都有提及,然而,無論是書中的案例或是諸多國內外的 CSA 農場運作,合作社很明顯的一再被忽略。
雖然,這兩本書所說的「合作經濟」本質上也些許差異,《種好菜,過好生活》顯然意指以合作社的原則所建立的「合作經濟(Cooperative Economics)」,而《明日的農場》不停提及的合作經濟,原文是「Associative Economics」,指的是生產者、經銷商和消費者之間的彼此傾聽,追求共同利益的靈性行為,然而,兩者都為「共同承擔風險」給出了一條路徑。
用合作社原則建立 CSA 農場
用一套大家熟悉,跨越不同文化,廣泛被運用,並且經過百年實證的原則,來建立一個 CSA 農場,就像是玩一個大富翁遊戲…
什麼是合作社?「合作社乃是基於共同所有及民主管理的企業體,為滿足共同的經濟、社會、文化需求與願望,而自願結合之自治團體(1995年國際合作聯盟(ICA)正式定義)」,簡單的說就是當一群人,基於共同需求,聚集在一起,共同建立一個事業,共同經營,共同使用這個事業提供的服務。
這個已經在人類社會上歷經 180 年的老慨念,是否可以繼續為當今的永續之路盡點心力?底下是我們在跌跌撞撞實踐 CSA 十餘年,經過反思,近年來,嘗試透過合作社原則與精神,打造 CSA 農場的一個嘗試:
確立 CSA 合作(社)農場的定位&共同的需要
CSA 合作農場就是一群人,為了滿足「健康食物」的需要,依循合作社的使命、價值與原則所建立的農場。
什麼是健康的食物?
所謂「健康的食物」不單單是指食物本身沒有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它還包括:
- 食物的生產過程,對於環境的影響應該是積極正面的,而非造成環境負擔;
- 對於動物來說,是以人道對待;
- 對於生產者與消費者來說,是公正公平的。
如何開始?
當有一群人,因為共同有「健康食物的需要」,覺得建一個農場來生產食物,然後,跟自己購買食物這樣的事情很酷,就可以成立合作農場(即便我們可以使用的最大空間只有客廳,土地還看不到影子)。
這群人要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所以的事情都是:共同決定!大家都是老闆」。因此,大家共同決定要投入多少股金,共同尋找合適的土地(多少面積、租金…),共同做農場的規劃…共同種植、照顧與採收,最後,跟自己買菜,若有不足,就跟認可的小農採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