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的農場」:修訂間差異

出自臺灣 CSA 協會
第14行: 第14行:
== 說明 ==
== 說明 ==


「社區協力農業」一詞是 20 世紀 80 年代在美國東北部產生的,受到魯道夫.斯坦納生物動力農法思想影響的兩位歐洲農民,瑞士的 Jan Vander Tuin 和德國的 Trauger Groh,在 80 年代中期將這個農法帶到了美國,而社區協力農業」這個詞彙則是范德.圖恩(Jan Vander Tuin)所創。
「社區協力農業」一詞是 20 世紀 80 年代在美國東北部產生的,受到魯道夫.斯坦納生物動力農法思想影響的兩位歐洲農民,瑞士的 Jan Vander Tuin 和德國的 Trauger Groh,在 80 年代中期將這個農法帶到了美國,而「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中譯為社區協力農業」這個詞彙則是范德.圖恩(Jan Vander Tuin)所創。


== 線上參與讀書會 ==
== 線上參與讀書會 ==

於 2022年9月29日 (四) 20:20 的修訂

《明日的農場》一書由有機、社區農場運動前鋒 崔葛.果戎(Traguer Groh)和獨立記者 史蒂夫.麥克費登(Steve McFadden)合著。。

文件狀態

正式文件。

說明

「社區協力農業」一詞是 20 世紀 80 年代在美國東北部產生的,受到魯道夫.斯坦納生物動力農法思想影響的兩位歐洲農民,瑞士的 Jan Vander Tuin 和德國的 Trauger Groh,在 80 年代中期將這個農法帶到了美國,而「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中譯為社區協力農業)」這個詞彙則是范德.圖恩(Jan Vander Tuin)所創。

線上參與讀書會

檔案:Screenshoot-of-study-meeting.jpg
線上讀書會

點選底下的超連結,不需要登入就可以直接進如線上讀書會。除非您的頻寬不夠,建議您將視訊開啟,讓我們可以彼此看到,這樣可以降低一些無法現場聚會的疏離感。沒有發言的時候,可以將麥克風關閉,讓發言者的聲音可以不受其他音訊的干擾。

https://meet.jit.si/公元兩千年合作社讀書會

課程目標

讓 NGO 夥伴、社區工作者,透過閱讀合作社的兩份關鍵報告《公元兩千年的合作社》[1][2]&《世界變遷下的合作社基本價值》[3]深入了解合作社的本質以及如何讓地區性的合作社可以發揮其社會角色,則可以達成兼顧經濟發展,以及實現社會責任的目標。

條件限制

學員必須有三方面的背景知識:

  1. 了解合作社[4]是什麼以及合作的原則[5]
  2. 知道社區協議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並對
  3. 自然農耕(natural farming)有一些理解。

上課時間&地點

  • 地點:幻象 CSA 基地,涼亭教室
  • 時間:週一 14:00~16:00

課程內容

周次&日期 主題 說明
第一週 課程介紹
第二週 合作經濟在台灣
第三週 前言、序言&附錄
第四週 第一章:1980 年大會的展望
第五週 第二章:世界的趨勢與議題
第六週 第三章:合作社的理論與實踐
第七週 第四章: 合作社的活動與問題
第八週 第五章:未來的選擇
第九週 第六章:本研究之主要論述

推薦書籍

  • 《種好菜,過好生活》
  • 《公元二千年合作社》
  • 《世界變遷下的合作社基本價值》

參考資料

  1. https://www.anobii.com/books/公元二千年的合作社/9789868196728/012518820899845cf9
  2. 公元二千年的合作社再版前言
  3. 本書目前絕版 https://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2725879
  4. 國際合作社聯盟對合作社的定義是「合作社乃是基於共同所有及民主管理的企業體,為滿足共同的經濟、社會、文化需求與願望,而自願結合之自治團體。(孫炳焱譯 1996)」(A cooperative is an autonomous association of persons united voluntarily to meet their comm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needs and aspirations through a jointly-owned and democratically-controlled enterprise.)」。
  5. 國際合作社聯盟的合作七大原則:
    1. 自願與公開的社員制
    2. 社員的民主管理
    3. 社員的經濟參與
    4. 自治與自立
    5. 教育、訓練與宣導
    6. 社間合作
    7. 關懷社區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