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食、社區照顧~從環境永續概念發展「小規模密集」的社區照顧模式」:修訂間差異

出自臺灣 CSA 協會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第22行: 第22行:
== 前言:饑荒~勝過核災的毀滅性武器 ==
== 前言:饑荒~勝過核災的毀滅性武器 ==


古代華人對於生態浩劫沒有概念,但是對於饑荒卻不陌生,只是對於饑荒、天災,華人往往歸咎的是天道報應,君主德性不足…,各式各樣的理由,不一而足,獨漏「生態」觀點!如何解決饑荒的問題?多半起兵造反,然後,建立新王朝,走向另一個期待明主垂憐的時代!
* 古代華人對於生態浩劫沒有概念,但是對於饑荒卻不陌生,只是對於饑荒、天災,華人往往歸咎的是天道報應,君主德性不足…,各式各樣的理由,不一而足,獨漏「生態」觀點!如何解決饑荒的問題?多半起兵造反,然後,建立新王朝,走向另一個期待明主垂憐的時代!


當代華人繞道西方,回頭從新檢視傳統華人應用自然,與自然相處的方式與思維,才發現,東方的農夫是勤勞智慧的生物學家,4000 年來養活數億人口,卻沒榨乾土地的生命力!<ref>《四千年的農夫》Franklin Hiram King,[https://www.oapc.org.tw/%E5%9B%9B%E5%8D%83%E5%B9%B4%E8%BE%B2%E5%A4%AB%EF%BC%9A%E4%B8%80%E8%B6%9F%E6%9D%B1%E6%96%B9%E4%BA%BA%E6%96%87%E8%88%87%E5%8F%A4%E6%B3%95%E8%BE%B2%E8%80%95%E6%99%BA%E6%85%A7%E7%9A%84%E6%99%82%E7%A9%BA/ 四千年農夫:一趟東方人文與古法農耕智慧的時空]</ref>
* 當代華人繞道西方,回頭從新檢視傳統華人應用自然,與自然相處的方式與思維,才發現,東方的農夫是勤勞智慧的生物學家,4000 年來養活數億人口,卻沒榨乾土地的生命力!<ref>《四千年的農夫》Franklin Hiram King,[https://www.oapc.org.tw/%E5%9B%9B%E5%8D%83%E5%B9%B4%E8%BE%B2%E5%A4%AB%EF%BC%9A%E4%B8%80%E8%B6%9F%E6%9D%B1%E6%96%B9%E4%BA%BA%E6%96%87%E8%88%87%E5%8F%A4%E6%B3%95%E8%BE%B2%E8%80%95%E6%99%BA%E6%85%A7%E7%9A%84%E6%99%82%E7%A9%BA/ 四千年農夫:一趟東方人文與古法農耕智慧的時空]</ref>


我們必須說,解決世界的饑荒問題,華人有答案,從土壤做起,一切還來得及。
* 我們必須說,解決世界的饑荒問題,華人有答案,從土壤做起,一切還來得及。


== 讓農民生存下去的嘗試 ==
== 讓農民生存下去的嘗試 ==


台灣追隨綠色革命帶來的技術性創新,一時間讓糧食產量大增,卻留下無數的難題給後世,獲利的是設備廠商、肥料廠商與大型農企業,廣大的農民沒有多少生活改善。
* 台灣追隨綠色革命帶來的技術性創新,一時間讓糧食產量大增,卻留下無數的難題給後世,獲利的是設備廠商、肥料廠商與大型農企業,廣大的農民沒有多少生活改善。


隨著有機農業倡議(主婦聯盟)發生效果,從消費端開啟的「流程的創新」開始萌芽,各種另類農法開始擁有發展的空間,只是維持生計仍然還顯不足。
* 隨著有機農業倡議(主婦聯盟)發生效果,從消費端開啟的「流程的創新」開始萌芽,各種另類農法開始擁有發展的空間,只是維持生計仍然還顯不足。


隨著社區總體營造、農村再生&地方創生,在農業方面的著墨多半在「文創」,行銷模式的標新立異,對於根本問題沒有太大幫助。
* 隨著社區總體營造、農村再生&地方創生,在農業方面的著墨多半在「文創」,行銷模式的標新立異,對於根本問題沒有太大幫助。


許多單位(如: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研究所)嘗試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面相,讓農業的整體價值可以被凸顯,在陳吉仲主委的推動下,友善耕種補貼 2020(?) 上路。
* 許多單位(如: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研究所)嘗試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面相,讓農業的整體價值可以被凸顯,在陳吉仲主委的推動下,友善耕種補貼 2020(?) 上路。


民間推動社區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讓生產者與消費者共同承擔風險。然而,在華人社會,共同承擔風險的社會公共性格尚未形成,於是開始強調原本就隱含在 CSA 農場精神裡面的「合作經濟」思維,把 CSA+COOP 結合成 CSA 合作農場。
* 民間推動社區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讓生產者與消費者共同承擔風險。然而,在華人社會,共同承擔風險的社會公共性格尚未形成,於是開始強調原本就隱含在 CSA 農場精神裡面的「合作經濟」思維,把 CSA+COOP 結合成 CSA 合作農場。


從農業(食物)擴及到其他生活的各個方面,於是展開無過生活合作社。
* 從農業(食物)擴及到其他生活的各個方面,於是展開無過生活社區合作社。


== 農村活力的回歸與創造 ==
== 農村活力的回歸與創造 ==
* 人口老化是個問題,但是也是一個資源:台灣擁有一群高品質的退休人員(參見:「修築知識入鄉之路」)
* 透過建立共通的設計語言(如:樸門永續設計)與利他教育(如:合作社的價值與原則),在共同的「願望&需求」(如:期望做到減塑的生活)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個的合作(社)組織。
* 投入循環經濟、團結經濟&合作經濟,如:棧板合作社、養雞合作社、建立合作農場、社區合作社
* 因應人口老化,身體健康需要延續,偏鄉醫療不足,需要自救,都會弱勢族群,無法支付大量的「養生」費用,因此,基於「健康身體的共同需求」,我們可以成立以農業為基底(agriculture based)的「養生合作社」。
* 養生合作社可以建立長照據點,用合作社的能量服務重度的需求者。


== 與都會的對接:水到渠成的二地居 ==
== 與都會的對接:水到渠成的二地居 ==
* 宜蘭的無過生活社區合作社,結合小農,啟動送餐服務
* 同時成立「里山 CSA 合作農場」專案,結合社區大學(社會教育),建立跨城鄉(台北市、新北市&宜蘭)群組
*


== 健康老化的契機 ==
== 健康老化的契機 ==
* 伊甸基金會長期在東部偏鄉的著點經營,有非常多的經驗,並產出很多的解決方案
* 不老農場的案例
* 台東與吳若石神父合作弱勢婦女就業支持
* 在宅醫療的實踐
== 關鍵原則:小而密集的系統 ==
「小而密集的系統」是樸門永續設計的原則,指的是小規模(small scale)&緊密、緊致(intensive)的一種體系,在滿足需要的前提下,使用最小尺度的土地與相關的資源。在這樣的系統中,能量的流動及運用最有效率且省能。例如:在地生產消費、在地食材的運用減少食物里程、雨水回收再利用、廢棄物再生或循環等等,讓系統中從生產及廢棄的過程自成一個循環。而這樣的系統在環境規劃上,以「社區」為單元是一個最恰當的尺度,社區照顧系統亦然。
「社區」作為台灣社會整體衛生福利結構,最基本的單元,在原鄉、偏鄉或都會區,都會有不同的樣貌及需求,希望在研究所的學習,可以透過田野調查、質性研究及跨域整合,發展出更適合、更友善且具有層次性、符合效益的福利服務政策及環境,有機會幫助更多社會底層的人口受惠。


== 結語 ==
== 結語 ==


== 參考資料 ==
== 參考資料 ==

於 2022年7月29日 (五) 01:12 的修訂

事情是這樣開始的…

2020-07-08 蔡晏霖給 JY 的訊息:十月有一個關於食物的研討會,是由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舉辦的。林益仁老師找我揪了一個 panel,想從農業角度來談食物。我想從談農業與生態與社會多樣性,林老師談小米復耕,我們想邀請你一起來,談談無過從支持在地農業開始打造的在地食物系統甚至結合長照的系統性經驗,好嗎?

研討會的 website 在這裏:https://foodconference2021.fcdc.org.tw/enaspx/Default.aspx

主題:
生物與生態觀點下的中華飲食文化
子題:
  • 傳統農書對現代農法的啟示
  • 氣候變遷與飲食文化的因應
  • 食物多樣性與自然生態保育
  • 電子及生物工程與無汙染蔬果栽培
  • 農林漁牧跨資源的整合系統
  • 環境關懷與原住民知識的實踐
  • 生態健康與慢食/食療
  • 自然農法與市集/紀錄片

論文全文繳交日期:2022年7月31日

前言:饑荒~勝過核災的毀滅性武器

  • 古代華人對於生態浩劫沒有概念,但是對於饑荒卻不陌生,只是對於饑荒、天災,華人往往歸咎的是天道報應,君主德性不足…,各式各樣的理由,不一而足,獨漏「生態」觀點!如何解決饑荒的問題?多半起兵造反,然後,建立新王朝,走向另一個期待明主垂憐的時代!
  • 當代華人繞道西方,回頭從新檢視傳統華人應用自然,與自然相處的方式與思維,才發現,東方的農夫是勤勞智慧的生物學家,4000 年來養活數億人口,卻沒榨乾土地的生命力![1]
  • 我們必須說,解決世界的饑荒問題,華人有答案,從土壤做起,一切還來得及。

讓農民生存下去的嘗試

  • 台灣追隨綠色革命帶來的技術性創新,一時間讓糧食產量大增,卻留下無數的難題給後世,獲利的是設備廠商、肥料廠商與大型農企業,廣大的農民沒有多少生活改善。
  • 隨著有機農業倡議(主婦聯盟)發生效果,從消費端開啟的「流程的創新」開始萌芽,各種另類農法開始擁有發展的空間,只是維持生計仍然還顯不足。
  • 隨著社區總體營造、農村再生&地方創生,在農業方面的著墨多半在「文創」,行銷模式的標新立異,對於根本問題沒有太大幫助。
  • 許多單位(如: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研究所)嘗試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面相,讓農業的整體價值可以被凸顯,在陳吉仲主委的推動下,友善耕種補貼 2020(?) 上路。
  • 民間推動社區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讓生產者與消費者共同承擔風險。然而,在華人社會,共同承擔風險的社會公共性格尚未形成,於是開始強調原本就隱含在 CSA 農場精神裡面的「合作經濟」思維,把 CSA+COOP 結合成 CSA 合作農場。
  • 從農業(食物)擴及到其他生活的各個方面,於是展開無過生活社區合作社。

農村活力的回歸與創造

  • 人口老化是個問題,但是也是一個資源:台灣擁有一群高品質的退休人員(參見:「修築知識入鄉之路」)
  • 透過建立共通的設計語言(如:樸門永續設計)與利他教育(如:合作社的價值與原則),在共同的「願望&需求」(如:期望做到減塑的生活)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個的合作(社)組織。
  • 投入循環經濟、團結經濟&合作經濟,如:棧板合作社、養雞合作社、建立合作農場、社區合作社
  • 因應人口老化,身體健康需要延續,偏鄉醫療不足,需要自救,都會弱勢族群,無法支付大量的「養生」費用,因此,基於「健康身體的共同需求」,我們可以成立以農業為基底(agriculture based)的「養生合作社」。
  • 養生合作社可以建立長照據點,用合作社的能量服務重度的需求者。

與都會的對接:水到渠成的二地居

  • 宜蘭的無過生活社區合作社,結合小農,啟動送餐服務
  • 同時成立「里山 CSA 合作農場」專案,結合社區大學(社會教育),建立跨城鄉(台北市、新北市&宜蘭)群組

健康老化的契機

  • 伊甸基金會長期在東部偏鄉的著點經營,有非常多的經驗,並產出很多的解決方案
  • 不老農場的案例
  • 台東與吳若石神父合作弱勢婦女就業支持
  • 在宅醫療的實踐

關鍵原則:小而密集的系統

「小而密集的系統」是樸門永續設計的原則,指的是小規模(small scale)&緊密、緊致(intensive)的一種體系,在滿足需要的前提下,使用最小尺度的土地與相關的資源。在這樣的系統中,能量的流動及運用最有效率且省能。例如:在地生產消費、在地食材的運用減少食物里程、雨水回收再利用、廢棄物再生或循環等等,讓系統中從生產及廢棄的過程自成一個循環。而這樣的系統在環境規劃上,以「社區」為單元是一個最恰當的尺度,社區照顧系統亦然。

「社區」作為台灣社會整體衛生福利結構,最基本的單元,在原鄉、偏鄉或都會區,都會有不同的樣貌及需求,希望在研究所的學習,可以透過田野調查、質性研究及跨域整合,發展出更適合、更友善且具有層次性、符合效益的福利服務政策及環境,有機會幫助更多社會底層的人口受惠。

結語

參考資料

  1. 《四千年的農夫》Franklin Hiram King,四千年農夫:一趟東方人文與古法農耕智慧的時空




== 內容大綱 ==

# 時代背景:面對氣候變遷、人口轉型、……,人人健康遙不可及?
# 論述:「好農業是最好的醫生」、土壤/農業vs健康、CSA、合作經濟
# 案例:無過生活社區合作社

== 前言 ==

用「災難」來定義21世紀,一點都不為過!「災難」不再無常而是「平常」,2020年COVID-19對於全球人類健康的威脅,還沒有盡頭;恐怖主義崛起導致難民問題難解;極端氣候的不可預期,大規模的天災或人禍,災難的強度和頻率不斷翻新、超越我們對於自然有限的理解,可以預見的未來,我們都有可能成為氣候難民!

1970年代,生態保育作家瑞秋.卡森「寂靜的春天」,揭開近代環境運動的序幕,人類開始面對這個有窮世界的現實,經濟學家與環境生態學家聯手提出「成長的極限」、「小即是美」做為代表,直到今日仍難以扭轉全球對經濟成長的迷思;21世紀我們正面臨人類歷史以來最嚴峻的資源耗竭:石油峰值、全球暖化。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 21,於法國首都巴黎召開,目標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避免災難性全球暖化。諷刺的是COP 21就在法國死傷慘烈的歌劇院恐怖攻擊之後。全球所面臨的問題,最大的禍首--富裕、高收入、已開發國家,卻不是最大的受害者!恐攻何嘗不是長久以來這些富裕國家對於第三世界的資源掠奪導致的全球失衡、不平等現象的一種反抗!

公共衛生的終極關照是「人人健康」!21世紀的「健康決定因素」包括幾大面向:人口趨勢、經濟、社會及環境等,是公衛人的工作指引,讓我們在努力追求人人健康的道路上,有清楚可辨的方向。

當人類面對的全球變局更為複雜且嚴峻現在,2015 SDGs作為全球目標2030世界永續發展的行動框架!關注的議題更為全面,正視環境永續與不平等的議題、重申世代正義的普世價值。「全球視野、在地行動」,對於全球健康覆蓋,落實到婦幼衛生、傳染病防治、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心理衛生、戰爭、氣候災難、糧食安全等不同面向的實踐,都需要回到問題根源,找到系統性的解方!

== 長照在偏鄉 ==
每個地區的人口結構、文化內涵、地理環境、產業發展等等差異極大,長照2.0能否一體適用?以同屬偏鄉的大同茂安、台東長濱為例,長照的光譜從健康、亞健康、一直到失能,放到偏鄉的社區照顧到底應該長什麼樣呢?才能支持長輩在地安老!以同屬偏鄉的大同茂安、台東長濱為例:

=== 大同後山 ===
台灣高齡人口比例2020年達15.28%;宜蘭縣高於台灣平均為16.55%,然大同鄉整體為10.4%、大同後山(茂安、四季、南山)8.8%,還處於台灣進入2000年千禧年前的人口結構!全拜大同後山原住民的生育率並未斷崖式的下降所致,因大同後山為台灣高冷蔬菜的重要產區,也是居民主要的經濟來源,在有足夠產業量能的支撐下,年輕人外流情況相對沒有其他地區嚴重。可以留在家鄉生兒育女。但大同後山高齡人口比例低,不代表高齡人口少。

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後山(茂安、四季、南山)人口佔全鄉35.2%、65歲以上老人人口佔全鄉29.97%。各項數據顯示,四季、南山的扶老、扶幼、扶養比都是大同鄉名列前茅的部落,更特別的是大同後山出現台灣社會少見的「扶幼比」高於「扶老比」的社區。因此如何讓青壯人口安心工作、照顧下一代平安健康長大?不用擔憂家中長輩的長期照顧,是後山社區照顧最重要的課題。

另外,後山做為台灣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區,土地超限利用、種植方式採用慣性農法,大量農藥、化肥、生雞糞的使用,除了對當地水土造成極大衝擊與破壞、間接影響宜蘭縣境內民生飲用與灌溉用水之水源的安全與品質。長期對於部落居民健康風險的影響值得公共衛生領域的關注!大同鄉也是宜蘭癌症死亡率最高的鄉鎮。

=== 台東長濱 ===
2013年開始蹲點長濱,依據當年度人口統計資料,長濱鄉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數比率為21.63%,早台灣平均15年就已經達到WHO定義的「超高齡社會」的標準。時至今日202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已達24.6%,逐年遞增!長濱鄉老化指數323%,也是台東縣之冠。

長濱作為台灣的偏鄉,青壯年人口外流嚴重,形成獨老、老老居住、隔代教養、新移民等家庭結構改變,使得社區再造、建構社區照顧功能的需求迫在眉睫。

「南溪」是長濱偏鄉的~偏鄉,這個人口稀少的部落,幅員遼闊、鑲嵌在海岸山脈複雜的地形裡面,人文面貌更是特別,包含四大族群:阿美族(為主)、布農族居住在部落中心、另外還有閩南人、客家人(又名小嘉義,87水災移居過來的嘉義客家人,離部落中心又需要30分鐘車程)(見下圖右)在閩南聚落,志工調侃道他們是原鄉最弱勢的一群人,因為原鄉的所有方案(送餐、文健站)他們都享受不到!在第一線我們總是看到國家的資源疊床架屋、又切片式的服務提供!

環境永續設計的原則之一:『建立小規模密集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中,能量的流動及運用最有效率且省能。例如:在地生產消費、在地食材的運用減少食物里程、雨水回收再利用、廢棄物再生或循環等等,讓系統中從生產及廢棄的過程自成一個循環。而這樣的系統在環境規劃上,以『社區』為單元是一個最恰當的尺度,社區照顧系統亦然。

"社區"作為台灣社會整體衛生福利結構,最基本的單元,在原鄉、偏鄉或都會區,都會有不同的樣貌及需求,希望在研究所的學習,可以透過田野調查、質性研究及跨域整合,發展出更適合、更友善且具有層次性、符合效益的福利服務政策及環境,有機會幫助更多社會底層的人口受惠。

面對台灣社會少了200多萬沒有出生的人口,我們這一代要努力建構完善的社區照顧系統,讓自己和長輩更健康、彼此共老、健康終老,不要成為下一代的負擔嘿~加油!我們沒有為誰而做,我們為自己的老後而做!有一天我們會老,希望可以這樣被照顧、這樣終老,也不要成為孩子們的負擔~感謝許多許多人無聲、默默的努力著!

著眼於預防觀點的我們,在長濱的「社區照顧」實踐,友善農業也是其中的一環!

那晚走出都蘭診所,我知道我找到了!2013年我們進入長濱蹲點、開始一點一滴建立「社區不老、勇敢安老」的小而密集社區照顧系統!長濱的照顧地圖,一直少的那幾片拼圖,在這次都蘭診所的夜訪中找到了!充滿感恩~

在長照路上,總是會遇見一些默默守護偏鄉的夥伴,用人生最精彩的歲月,為偏鄉譜下篇篇動人的樂章,這些故事總是激勵我、讓前方的路不孤單!更棒的是,可以一起同工,建構偏鄉「在地安老」的社區照顧模式。

建構偏鄉區域小規模、多元、連續性、多層次的社區密集式照顧模式的我,關注的議題!

作為一位社區工作者,發展以家庭為中心的社區照顧策略,是我的研究興趣,延續"伊甸宜花東區發展『社區照顧』服務模式初探--建構『社區密集式照顧系統』"計畫(詳附件資料),"社區"作為台灣社會整體衛生福利結構,最基本的單元,在原鄉、偏鄉或都會區,都會有不同的樣貌及需求,希望在研究所的學習,可以透過田野調查、質性研究及跨域整合,發展出更適合、更友善且具有層次性、符合效益的福利服務政策及環境,有機會幫助更多社會底層的人口受惠。

=== 在台東與吳若石神父合作弱勢婦女就業支持   ===
有一年到台東拜訪一位伊甸長期支持的外配姐妹,她在都蘭開了一家小吃店養活了一家八口(公公、婆婆、老公及兩個孩子、兩個都是心智障礙青年的小叔),我看到一位來自陌生國度的女孩,如何以她的樂觀及智慧改變一個台灣偏鄉家族的命運!欣賞她面對生命的勇氣及韌性,作為一位服務提供者,我常覺得自己很幸福,因為在服務的過程中我自己也被我的服務對象療癒到,他們往往給我更多的力量,成為支持我在這條路上繼續前行的動力!

弱勢家庭最根本的問題常常就是經濟能力的弱勢,以家庭為中心的思考,家庭經濟的改善將有機會減少弱勢家庭孩童及老人的照顧問題。因緣際會跟吳若石神父(瑞士白冷會士,奉獻一輩子的生命給台灣偏鄉中的偏鄉)的合作,也是很棒的經驗!支持弱勢的外配婦女擁有有一技之長,102年訓練12位姐妹,經過一年的學習,今年有5位可以穩定就業,也穩住了家庭經濟。(102年中天電視『緣來一家人』有系列報導)

2011年工作的足跡進入台東、2012年跟著同事搭著移民署的巡迴列車開進長濱,立刻被這個金剛山神守護的偏鄉深深吸引;2013年殊勝的因緣,讓我們有機會在這個全台灣最老的偏鄉(當時高齡人口已達21%)蹲點,也擘劃了我們在長濱的服務願景。感念當年幾位年輕優秀的同事,她們總像千軍萬馬,馬不停蹄地足跡深入台東的濱海、縱谷、南迴。

很多年來,我一直很享受跟著同事來到直接服務的現場,常能讓身處服務困境的我,帶來一閃靈光、找到解決之門的鑰匙!我的生命也一直這樣被充滿!這幾個月長濱的獨老送餐,送進了「南溪部落」,南溪部落有多遠?(見下圖1)同事送3個便當,來回就要1.5小時。他們常常在進去部落和回中心的路上,讓老人家搭便車,因為大部分老人家就是只能用步行的方式,到市區購物、就醫、辦事!(見下圖2)看著他們工作的身影,看似渺小、卻不計成本的偉大!這些發自內心的善意是沒有任何政府計劃支撐。

上次跟護理師去南溪訪居家照顧的身障朋友,車子上不去,一行人只能步行爬上去(見下圖3)。在訪談過程中發現這個家庭的主要照顧者(中年太太)出門代步竟然是「機車」(天哪~這麼陡的路,背脊都涼了…),我問她平常如何帶先生就醫?回答的是「等到昏迷了叫救護車」……呃~這就是偏鄉的真實!

「南溪」是長濱偏鄉的~偏鄉,這個人口稀少的部落,幅員遼闊、鑲嵌在海岸山脈複雜的地形裡面,人文面貌更是特別,有四大族群:阿美族(為主)、布農族居住在部落中心、另外還有閩南人、客家人(又名小嘉義,87水災移居過來的嘉義客家人,離部落中心又需要30分鐘車程)(見下圖4)那天在閩南聚落,志工調侃道他們是原鄉最弱勢的一群人,因為原鄉的所有方案(送餐、文健站)他們都享受不到!很有趣~在第一線我們總是看到國家的資源疊床架屋、又切片式的服務提供!

== 結語 ==
吳品瑜在《三不五時.思行共生》(#不太會用FB,不會連結請自行搜尋)的PO文談到「為什麼我們集體失聲了?」以希臘神話中的希拉「將『山谷精靈』愛叩(Echo)原本善於口語表達的能力全然剝奪,淪為只能撿人「話尾」覆述的討厭鬼。」精準的描述了台灣社會的本質!

「無聲沉默,是餵養權勢巨獸嘴邊的零食,而下一秒吞口入腹的則是你我的身心;集體無意識地『愛叩(Echo)化』,覆述被權勢定義的主流價值,到最後我們也被剝奪了人之所以為人的良知,將人間迴盪程死亡幽谷。」

這段文字竟然讓我連想到最近參加合作組織社代會的一些片段(有點違和、但很真實),資深合作人在會議開場的發言總是會提到:一般企業組織哪有可能讓大家坐在這裡......云云。所以意思是......讓人覺得啼笑皆非。我們是合作社、一個「經濟民主」的組織,作為社員代表依法行使職權,就是“應該”坐在這裡不是嗎?

合作社 vs.NPO協會、企業的組織架構完全相反!合作社最上面是「社員大會或社代大會」、NPO協會和企業則是「理事長」和「董事長」,如果我們始終要用NPO協會、企業來思考合作組織的治理,那經濟民主真的還是很遙遠!社代會依然就是一個橡皮圖章、鼓掌通過、沒有文播、會議記錄沒有任何討論過程只有多數的決議。最近聽說執行團隊在運作社代選舉,也就不足為奇了!

合作社的民主表現在「會議」不是「投票」、而且是審議式民主,在充分的知情下溝通討論,最後才會付諸表決,且民主價值的展現,更重要的是尊重「不同意見的少數」,不是嗎?(奇怪~我這個大二經歷野百合的一代,30年過去了,到現在還在面對無所不在的威權遺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