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象 CSA 合作農場簡介」:修訂間差異

出自臺灣 CSA 協會
第21行: 第21行:
# '''生態農業知識與生產技術的連結''':小農送菜到合作農場來,同時可以參與合作農場的農務,除了提供部分勞力,也在技術與知識上,與農場與其他小農、支持的社員相互交流激盪,必要時,也可以相互支援各自的農場;
# '''生態農業知識與生產技術的連結''':小農送菜到合作農場來,同時可以參與合作農場的農務,除了提供部分勞力,也在技術與知識上,與農場與其他小農、支持的社員相互交流激盪,必要時,也可以相互支援各自的農場;
# '''食農教育&社區食譜的連結''':有很多時候,我們不認得食物,也不知道怎麼吃。在合作農場定期的共食活動,可以學習到食物的生長的過程、食用的方式,可以分享食譜、加工方式;
# '''食農教育&社區食譜的連結''':有很多時候,我們不認得食物,也不知道怎麼吃。在合作農場定期的共食活動,可以學習到食物的生長的過程、食用的方式,可以分享食譜、加工方式;
# '''適切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與器械工具的連結''':分享科技、技術引進的原則,建立合作農場與小農所擁有的農機具清單,在必要時,可以租借、合作或者協助維修;
# '''適切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與器械工具的連結''':分享科技、技術引進的原則,建立合作農場與小農所擁有的農機具清單,在必要時,可以租借、合作或者協助維修;


<u>總歸來說,CSA 合作農場是用來整編(都會)社區對於生態農業、小規模生態農場的支持力量。</u>
<u>總歸來說,CSA 合作農場是用來整編(都會)社區對於生態農業、小規模生態農場的支持力量。</u>

於 2024年10月14日 (一) 20:21 的修訂

幻象 CSA 農場為臺灣社區協力農業協會(Taiwan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Association)於 2019 年為了探索 CSA 在台灣運作所成立的一個專案,目的在於嘗試如何落實CSA 所主張的「生產者與消費者長期的共同承擔風險的相互承諾」。

什麼是合作農場?

合作農場就是一群人,為了滿足「健康食物」的需要,依循合作社的原則所建立的農場。

所謂「健康的食物」不單單是指食物本身沒有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它還包括:

  1. 食物的生產過程,對於環境的影響應該是積極正面的,而非造成環境負擔;
  2. 對於動物來說,是以人道對待;
  3. 對於生產者與消費者來說,是公正公平的。

因此,在本質上,合作農場就是一個合作社,而在底下行文當中,我們把合作社與合作農場混用,合作農場的所有成員我們也統稱「社員」。

為什麼要建立幻象 CSA 合作農場?

「幻象 CSA 合作農場」專案的目的在於建立一個可觸摸(tangible)的 CSA,真實的連結食物生產者與消費者、生產者與生產者、消費者與消費者,並提供臺灣社會探討 CSA 的一個實體溝通環境與情境,主要期待達成以下幾個功能:

  1. 建立適切的食物通路:合作農場是一個食物的集散地。利用合作社組成的人力,將合作農場自己生產的蔬菜、生產者生產的蔬菜與加工品在合作農場集結,分裝,配送到取貨點;
  2. 生態農業知識與生產技術的連結:小農送菜到合作農場來,同時可以參與合作農場的農務,除了提供部分勞力,也在技術與知識上,與農場與其他小農、支持的社員相互交流激盪,必要時,也可以相互支援各自的農場;
  3. 食農教育&社區食譜的連結:有很多時候,我們不認得食物,也不知道怎麼吃。在合作農場定期的共食活動,可以學習到食物的生長的過程、食用的方式,可以分享食譜、加工方式;
  4. 適切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與器械工具的連結:分享科技、技術引進的原則,建立合作農場與小農所擁有的農機具清單,在必要時,可以租借、合作或者協助維修;

總歸來說,CSA 合作農場是用來整編(都會)社區對於生態農業、小規模生態農場的支持力量。

合作農場是如何開始的?

臺灣 CSA 協會成立的首要目的是希望讓臺灣的社區可以輕易的在都會邊緣(城鄉交界)成立一個一個的 CSA 農場,但是我們卻一個比較接近 CSA 概念的農場也無法建立。

農場是因應共同需求而建立

經過反思,我們認為,過去的「農場」形成方式也許應該打破,應當放棄明星式農場主人或是團隊[1],而合作社或是團結經濟的概念,應該是我們過去忽略的一個關鍵線索。回到源頭,我們思考:當有一群人,因為共同有「'健康食物的日常需要」,若是這些人自己來建一個農場,生產部分的食物,然後,跟自己購買,不足的則是共同向外採購,這樣是不是挺酷?

於是,我們採許了這樣的行動,首先,我們建立了一個共識,那就是「所以的事情都是:共同決定!大家都是老闆」。因此,大家共同決定要投入多少股金,共同尋找合適的土地(多少面積、租金…),共同做農場的規劃…共同種植、照顧與採收,最後,跟自己買菜。

小農是農場的延伸

第二,合作農場除了社員自己彼此之間合作,也要與小農合作,並促成小農與小農合作。因為,一般的情形下,合作農場的食物產量以及多樣性往往都不足,所以,大家可以一同拜訪附近的小農,談好合作的方式,將小農的農場視為合作農場的延伸;

展開行動

在原來協會的「社區糧倉工作小組」成員的基礎上,我們展開了這個合作農場的試驗,第一件事就是討論合作農場的運作規則(或者稱為管理辦法),決定下列的事項:

  • 先運作,視情況再評估是否正式申請合作社立案
  • 確立合作農場的價值觀、哲學、中心思想與主張;
  • 繳交多少股金(決議:NT.$ 1000 一股);
  • 決定如和計算社員的貢獻(決議:目前接受兩種貢獻:勞務&購買。不過,只有行政工作以及受過自然農耕訓練,大家認同有農業生產力者,才可以成為勞務社員,填寫勞務工時);
  • 選擇農場的位置與面積大小(決議:幻象空軍基地旁,原來租用的五分半土地);
  • 農場需要那些角色,以及分工(下述);
  • 合作農場食物的定價(決議:蔬菜每台斤 NT.$60、瓜果 NT.$30、菜箱 NT.$150);
  • 合作的小農如何選擇與認定;
  • 收取多少通路費(決議 20%);
  • 各個角色的權力、義務,以及
  • 其他

最後,將這些全部訴諸文字(一定要寫下來),並且公布給大家,並作為後續舉辦入社說明會的重要核心資料。

合作農場有那些角色?

合作農場是一個舞台,這個舞台上,出現的角色會有那些呢?

農場勞務社員
經過合作農場的審核機制認可,能夠擔任合作農場農務工作的社員,例如:合作社裡面對於農務工作有高度熱情,並且熟練農務的社員、上過合作農場農務訓練課程的社員,以及提供蔬菜給合作社的友善小農。農場園丁共同討論農場的農務工作、排班、維護、採收以及配送的工作,並且依據投入的工時,計算其貢獻度。
支持社員
凡是能夠利用合作農場所提供的服務(蔬菜、教學課程…),願意繳交股金,參與合作社運作以及承擔責任者。支持社員的貢獻主要是購買合作農場以及友善小農所產出的食物,協助取菜點的運作,並且以服務(購買食物)的利用程度作為貢獻度。
小農社員
經過合作農場的審核機制認可,接受可以作為合作社食物供應來源的農夫。

所有的活動都是為了滿足共同的需要

任何合作農場的活動舉辦,都必須僅扣著「社員的共同需要」,而不是不相干的慶祝活動、晚會、政治活動或是媒體訪問報導。

有那些活動是社員的共同需要而應當舉辦呢?例如:當社員的育苗知識與技術都不充足的時候,我們可以舉辦「育苗」的課程,邀請老師到合作農場來,替社員上課,並且視這樣的活動為一種合作社的服務,社員可以購買自己的服務。

如何計算社員的貢獻?

對合作社來說,社員的貢獻程度管理是一個攤提社員支付合作社各種服務的重要依據。

勞務貢獻

在合作農場裡面,農務與行政事務都需要付出勞力與時間,因此,社員出任經過合作社所認可的職務應當視為社員的貢獻,例如:社員投入農作的時間、配菜的時間、配送的時間…。

消費貢獻

另外,使用合作社的服務,也是對合作社的支持,也是重要的貢獻,因此,社員購買合作農場的蔬菜、種苗、花卉、苗木,付費參加合作社舉辦的訓練課程、研討會…等等,都應該列入社員的貢獻。

透明的資訊

合作農場必須建立一套貢獻程度的認定與計算方式,並將之公開,隨時可以讓社員查詢。未來,我們希望能夠開發一個系統,讓社員隨時可以查詢自己當下對於合作社的貢獻,以及所能夠獲取的分潤。

合作農場如何與小農連結?

當合作農場的生產與品相多樣性不能夠滿足社員的需求時,最有效率的方式不是在合作農場內部展開另一波產業升級,而是,尋找可以合作的既有小農[2]。合作農場必須制定一份《小農合作管理辦法》作為尋找合作小農的指引,裡面應該標明合作社接受的種植、養殖的方法,對於生產環境應該有的責任,器材的使用…等等。

與小農合作,對於合作社來說,除了有效的將農場延伸之外,也是積極的透過通路的角色促進合作農場與小農的團結。

合作農場應當極力的邀請合作的小農加入合作社,讓小農一起參與合作農場的決策,包括:通路收取的費用比例,並且鼓勵小農投入部分時間協助合作農場生產,貢獻技能與知識,並且提供所有有的器械或工具。小農投入合作農場的工時計算,可以由合作社討論,彈性做加權,然後歸入貢獻管理系統。

目前運作與營運

幻象基地配菜,每個菜箱重量基本上是 3 台斤,每個菜箱 NT.$150。

幻象 CSA 農場目前的營運內容有底下幾項:

舉辦「探索 CSA 研討會」

定期會議與共同農務

每週一 10:00 固定聚會,討論農場農務,並且共同種植。中午一起共食之後,自由散場。

小規模的蔬菜生產

  • 主要的工作時間為週一上午 10:00 會議之前,平時則是由勞務社員排班,記錄工時。
  • 產出的蔬菜,也會在週一採收,整理好之後,擺放在休息區,讓週一參與會議與勞務的社員購買,並登記購買金額與數量,負責對外蔬菜箱販售的夥伴也在這個時候,整理蔬菜箱需要的蔬菜。

2021 正式展開招募支持家庭(社員),開始配送蔬菜箱(每週配送一次,每份額 3 台斤,NT.$ 150),目標是 30 個支持家庭,目前(2021.04)已經有 12 個。

教學與訓練活動

  • 作為社區大學的教室:協會每年都會提出跟自然農耕或是合作經濟相關的課程,投課到竹塹社區大學,利用農場的場所上課,嘗試匯聚更多社區可以共同投入合作社的民眾。
  • 依照社員的需要在不同的季節,舉辦傳統食物製作的教學(不對外開放),例如:端午節前,我們共同購買食材,由熟悉包粽子的夥伴當老師授課,帶參加的夥伴製作粽子,然後讓社員購買,冬至則是包湯圓教學。
  • 舉辦專業課程:今年(2020)九月,邀請農業試驗所的專家到新竹作系列的有機栽種授課,對外開放,社員則是折扣優惠,並且聘請部分社員作為工作人員,支付工時費用。

承接小型政府方案

2019、2020,承接「新竹市非農地環境雜草管理教育宣導計畫」,2021 也會繼續。計畫金額 NT$. 200,000。

現況與檢討

  • 成員多半是退休人員,少數待業中,無經濟壓力,有人挑戰說:這些人不靠農務生活,所以可以在這裡「遊戲」,但是,這群夥伴真正的目的是集結都會支持的力量,這才是合作農場的真正價值;
  • 目前社員有 33 位,其中,具有勞務社員身分的夥伴有 11 位;
  • 每週固定聚會、種植穩定的進行;
  • 大家對於配送蔬菜箱有不小的壓力,對於配送的規則與辦法還沒有達成共識,近期會提出另一個版本;
  • 種植的實務經驗與熟練度都還缺乏,但是短時間的師徒制實務訓練成效很大;
  • 對於合作社、合作經濟的運作還不很熟悉,成員有自己既竟的的一套想法,不過,目前正在緩緩澄清並且聚焦;
  • 缺乏合作經濟、合作社、團結經濟這個領域的專家學者的指導,花費大量的時間摸索,這部份透過「探索 CSA 研討會」加以補足。

備註&參考資料

  1. 這裡說明星式並沒有褒貶的意思,主要是在強調,過去農場是否能夠存續,都賭在是否有單一或是少數的經營者,算為他們的「私」農場,然而,CSA 的農場卻是具有「共有」性質。
  2. 這樣的作法就如同產業界,對於相關的技術,若是本身目前沒有具備,最有效的方式是異業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