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自己的 CSA 農場?

出自臺灣 CSA 協會
於 2024年3月17日 (日) 22:35 由 Gaintai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為何 CSA?
幻象基地配菜,每個菜箱重量基本上是 3 台斤,每個菜箱 NT.$180。

前言[1]

自然環境退化、家庭組織迅速縮小、崩解,越來越頻繁的大型災難,我們有什麼因應對策?

相對於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和平與重整世界次序」是當時刻不容緩的任務,21 世紀的地球人,怎麼做到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則是這個世代的當務之急。

現況

  • 美國夏威夷毛伊島(Maui,茂宜島)山火發生超過一周,截至當地時間(2023 年)8 月 16 日,大火已導致至少 110 人喪命,超過 1000 人仍無音訊。在受最大影響的毛伊島拉海納鎮(Lahaina),許多人仍等不到親友的下落[2]
  • 受杜蘇芮颱風影響,颱風殘餘環流在中國京津冀地區帶來強降雨和強風。京津冀地區降雨集中,北京昌平區創下 140 年最大降雨紀錄。超警戒洪水發生於海河流域,河北省直接經濟損失約新台幣 4,243.51 億。強降雨引發多處淹水,導致 20 死 27 失蹤,超過 15 萬人無自來水、6 萬人停電。災後,各地積極救援和重建,中國水利部亦提出加強洪水監測預報、災後重建策略。[3]
  • 2022年4月南非洪災崩塌事件
  • 2022年7月底美國洪災事件紀錄
  • 2022年八月韓國中部地區洪災報導
  • 2022年巴西豪雨災害探討
  • 2022年巴基斯坦洪災事件

當大型災難越來越頻繁,永續發展挑戰越來越嚴苛…

  • 死亡率最高的是壯年的男性,主要的死於典型的男性死亡方式:傳染病、衝突和暴力。
  • 1846 年,美國多納隘口事件,81 人受困冰風暴。研究發現存活率的決定性因素是:家庭,家庭越大,存活率越高。
  • 當國家再也無法履行承諾時,該怎麼辦?形勢危急時,誰來救誰?饑荒出現時,誰來養誰?狀況不妙時,誰能相信誰?臨終時,誰指派誰來繼承?最要緊的莫過於:即時沒有錢得領,誰要為誰工作?
  • 過去我們一直相信,我們玩弄原始自然力量只侷限於科技層面,僅限於「原子彈和人類的存活」,但如今我們必須體認,家庭和親戚網絡也屬於我們玩弄的自然原始力量,我們解除了這股力量的束縛,而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將面臨這股力量的失控。當一股原始力量直驅底限時,接踵而來的將會是什麼狀況?
  • 國家真的能夠保障你到最後?原本無處可去時,家庭(農村)保證會收容,但是,現在這股力量在式微。人類似乎完全忘記了,情況危急時,能救你、能收容你的只有人類,而且依照種種經驗,會救你、收容你的人,通常和你有無法拆解的家庭關係。
  • 信賴在哪裡?活在日漸萎縮、老化的社會裡,人們將需要遺忘已久的盟友;信賴、利他、團結將不再是空談。在人口流失的世界,家庭的價值,在於它是唯一的資產,也是能靠自救留下的資產。
  • 另一個災難發生在 1973 年 8 月,英格蘭西北岸的曼島(Isle of Man),那是一場渡假旅舍的大火。這場大火突然使古老的契約關係生效,與家人同來渡假者非但不驚慌,反倒迅速且效率極高的組織彼此,在騷動推擠期間,他們盡全力維持集體,共同逃生。有些人預期同要的情形也會發生在與朋友結伴而來的人身上,但事實並非如此,朋友之間的行為與家人之間截然不同。
  • 家庭成員如何能在災難中如此從容鎮定?那是來自原始的時代的信任,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會被遺棄。
  • 專家學者大多贊同,太多經濟思維使人現實無情,他們擔心,透過經濟思維方式,會把人訓練成對社會失去信任感。
  • 學經濟-從道德方面來講-不是要把個人優勢提到最高,而是別讓自己落於劣勢。
  • 每當資源減少,生存正義行情走俏時,就是婦女上場的時刻,尤其面臨資源重新分配時,女性所扮演的食物、金錢或資訊「分配者」的角色便益顯重要。
  • 當關係網重新設定,亟需把外人當成後天選擇的親屬時,女性會扮演團體中的仲裁者。女性可以輕易的與不同血緣的人組成家庭。
  • 在困苦非洲生存的昆族人能夠成功的適應的關鍵理由是:昆族人有能力把原本出現在家人之間的無私胸懷,同樣展現在整個社群上。其中分享就是一例,即便可能永遠得不到回報,他們也要分享。
  • 家庭減少的同時,利他行為亦隨之減少,而利他行為即「道德經濟」。道德經濟是一種經濟型態,它所做的事情,眾人不必支付代價就可受惠。
  • 腦研究專家相信,女性身上那種把外人轉化成家庭成員的天賦,和女性的「社會流動性」息息相關;她們活在社會流動的牽制下數千年。幾乎每個文化裡面,都看得到女兒轉換到未來丈夫或伴侶的社群裡,反觀兒子,則較常畢生留在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圈裡。
  • 「養育一個男孩,等於養育一個人,教育一個女孩,等於教育一整個國家。」~沃爾芬森,世界銀行總裁
  • 人必須看著孩子成長,才會自己動念生小孩,不僅如此,人還得親自體驗小孩,才會去愛小孩,人必須在小孩出生之前,便喜歡小孩,才會想要生。對於收養動物、接喜愛自然,都類似同樣。

為何 CSA?

CSA 把人們和社區&鄰近區域的農夫連結起來,透過自由意志的結盟與合作,農夫為社區耕作,把大地的豐饒轉換為食物、布匹、花朵。務農者是人類世界派駐在土地上的使節(earth ambassadors)。

新興農場的許多嘗試…社區直接參與農場的決策&勞動過程…農場、農夫&消費者重新建立關連。

這些努力我們統稱為 CSA:一種由農耕者和消費者共同組成,以社區為基礎的組織。各自獨立的消費者家庭,願意提供直接的、預先支付的經濟支持,讓本地農夫為他們生產食物;種植者同意盡其所能提供足夠的數量與品質的農作物,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和期望。

所謂「健康的食物」,至少:

  1. 食物本身沒有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
  2. 食物的生產過程,對於環境的影響應該是積極正面的,而非造成環境負擔;
  3. 對於動物來說,是以人道對待,對於生產者與消費者來說,是公正公平的。

CSA 的主要目的不是讓農場得到社區支持,而是透過農作讓社區得以自足、維持生計,這是一種生存必須,我們每一個人要不是自己耕種,就是必須支持農夫,不管代價如何,我們不能因為沒有利潤或是不方便就放棄農業。

CSA 的重要性與必然性

新自由主義帶來的全球化,讓這個世界非常容易將成本外部化到遙遠看不見的弱勢地區。氣候危機、水資源短缺、饑荒、塑膠海洋…對先進國家來說,這些都還遙遠。但是,所有的數據,都讓我們樂觀不起來。

既然永續發展是我們這個世代必須面臨的沈重課題,什麼樣的產業、社會組織以及人性性格可以扭轉逐漸加速崩壞的世界?如果我說是:農業、社區與利他的合作精神,大家應該不會反對。

農業+社區+利他的合作精神=?

透過 CSA 練習並實際建立互助的共同體(community)

很多人說「參與 CSA 的配菜簡直就是挑戰無菜單料理~有量與種類的雙重挑戰,我實在沒有辦法適應」;我也曾經請教過許多的前輩,問他們為什麼台灣 CSA 發展這麼困難?得到的答案多半是「社會性格」或是台灣社會還沒有預備好;也有研究發現,多數人不願意承擔長期的承諾的壓力…。99% 的人,對於 CSA 還停留在「便利性」&「風險投資」的問題上,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根本不用發展綠能、電動車、減少塑膠垃圾…這些事情上。

CSA 在這個時代所要達成的不僅僅是健康食物的生產與環境復育,而是在一個具有拯救人命的大型家庭極速萎縮、重大災難頻繁的時代,我們亟需一個替代性的「互助利他社群」~也就是一個「地區性的社區」。這種社區的建立需要練習,不停的調整,就像人民進入部隊,必須訓練各種戰技、戰術與行動,也可以想像成地方的團勇,平常就需要常常聚在一起,練習武藝,最後,才能形成可以彼此保護、保護家園的有力團隊。

當大型災難愈來越頻繁、我們對於「盟友」的需求越來越高的時候,我們應該開始練習怎麼在「問題」出現的時候,可以自然的展現互助與利他的能力?如果每天食物取得的日常行為,可以讓我們逐漸發展出共同承擔環境變化的風險,共同保護生態環境與身體健康,發展出「類家庭」的社區組織,何樂不為?

聯合國「基於社區的調適(Community Based Adaptation)」計畫[4][5]

基於社區的調(CBA)體現了當地社區在氣候適應舉措方面的行動,它涉及參與式學習和解決問題(包括創造性的 trial-and-error 方法)、記錄和共享、當地協作規劃和氣候適應措施的實施。基於社區的調適的案例有:圍繞不斷變化的雨季進行當地適應性規劃,修改農業種植季節以及調整作物選擇,有時稱為氣候智能型糧食生產(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 社區災害風險培訓,以在高旱土地上儲存水和糧食,以應對日益增加的洪水;局部重新設計建築結構,以減輕高強度氣旋、洪水或土壤侵蝕造成的損失;紅樹林和本土生物多樣性恢復方面的社區合作,增強抵禦海岸侵蝕的能力,同時創造當地可持續生計。CBA 可以在當地衍生或管理,反映當地文化 / 生態文化 / 生物文化(對人類、非人類和自然的看法和關係)和社會功能。 這為可持續、持續、自組織和不斷發展的地方參與氣候變化適應提供了機會,以當地知識和智慧為指導,包括與復雜社會生態適應性管理有關的原住民ㄦ和其他形式的傳統生態知識(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TEK )。

青年返鄉之前要先預備道路

「進入農村是一個移民的行動,現在台灣的年輕人,對於農村,也許比遠在天邊的紐約還要陌生。」[6]

過去半個世紀的台灣擁有一個世界少有的優勢,那就是高等教育普及。10 年之內,有一群迥異於當下的老農民,擁有中、高等教育,受過平均 20 年各種完整專業訓練與實務經驗,出身農家,或是羨慕農村生活的族群即將退休,他們很可能會選擇回到農村。

為何合作社(Cooperative)?~我們一起承擔風險

1995 年國際合作社聯盟(ICA)正式定義: 「合作社乃是基於共同所有及民主管理的企業體,為滿足共同的經濟、社會、文化需求與願望,而自願結合之自治團體。」(孫炳焱譯)

維基百科上面的翻譯則是:「人們為了滿足自身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共同需求而自願組成的通過財產共有和民主管理的企業而實現自治的協會」。

合作社制度最早由羅伯特·歐文所提倡。

國際合作社聯盟同時確定合作的七大原則:

  1. 自願與公開的社員制
  2. 社員的民主管理
  3. 社員的經濟參與
  4. 自治與自立
  5. 教育、訓練與宣導
  6. 社間合作
  7. 關懷社區社會

其他人對於合作社的詮釋

合作社是最好的救貧工具:

  1. 合作社具有百年以上的歷史經驗,有累積的經營 Know-how;
  2. 國際上它有共同遵守且符合經濟倫理又符合企業道德的原則;
  3. 大部分國家都有合作立法,很多甚至立憲,來保護合作事業;
  4. 合作社深具草根性,對地方經濟熟悉,能善用當地既有資源,能夠善用傳統產業,保護傳統產業不致消滅。

~麥達爾(Gunnar Myrdal,1898-1987)瑞典籍,1974 年諾貝爾得主

資本主義追求自由價值,社會主義追求平等價值,合作主義追求兄弟價值。 ~《世界變遷下的合作社基本價值》,1995 年 ICA 委託瑞典合作經濟學者貝克(S.A Book,1935-)撰寫

傾聽彼此需要的經濟思維

這段時間裡面,大家努力保持並做到:Associative economics,我稱之為「傾聽彼此的需要」的經濟思維

  • 所有經濟過程中的參與者都試圖聆聽其他夥伴的需求。主責農夫傾聽會員家庭的需要,會員家庭也傾聽農夫的需要,社區農場和同一生態區的農場共同合作,傾聽他人的需要,這就是社區農場運作的基礎;
  • 我們與夥伴一同合作,這意味著我們不能讓個人利益成為經濟行為的驅動力;相反地,我們經濟行動的動機是為了夥伴的需要;
  • 合作經濟(Associative economics)站在市場經濟意識形態的對立面,是有能力療癒人類世界所有苦難和傷痛的解決方案;
  • 主流資本主義經濟將投資者放在社會的核心,缺乏對一般人的關照,終究只會導致負面的結果;
  • 合作經濟的概念揭示我們必須將人們的需要放在人類活動的核心:確認這些需求,並且以最少的成本、最少的物資、能源與勞力投入,來滿足這些需要。

CSA 合作(社)農場[7]

CSA 合作(社)農場就是一群人,為了滿足「健康食物」的需要,依循合作社的原則所建立的農場。

所謂「健康的食物」不單單是指食物本身沒有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它還包括:

  1. 食物的生產過程,對於環境的影響應該是積極正面的,而非造成環境負擔;
  2. 對於動物來說,是以人道對待;
  3. 對於生產者與消費者來說,是公正公平的。

因此,在本質上,CSA 農場就是一個合作社,合作農場的所有成員我們也統稱「社員」。

為什麼要建立幻象 CSA 農場?

在 2016 年底,臺灣社區協力農業協會剛成立的時候,有人一直問我為什麼不好好的做訓練工作就好,何苦辛苦的親自建立一個 CSA 農場?我想各位也很清楚我的目的,因為 CSA 在臺灣尚未充分的被嘗試,我們需要親自探索第一手的資訊,所以,「幻象 CSA 農場」的目的在於建立一個可觸摸(tangible)的 CSA,真實的連結食物生產者與消費者、生產者與生產者、消費者與消費者,並提供臺灣社會探討 CSA 的一個實體溝通環境與情境,主要期待達成以下幾個功能:

  1. 建立適切的食物通路:合作農場是一個食物的集散地。利用合作社組成的人力,將合作農場自己生產的蔬菜、生產者生產的蔬菜與加工品在合作農場集結,分裝,配送到取貨點;
  2. 生態農業知識與生產技術的連結:小農送菜到合作農場來,同時可以參與合作農場的農務,除了提供部分勞力,也在技術與知識上,與農場與其他小農、支持的社員相互交流激盪,必要時,也可以相互支援各自的農場;
  3. 食農教育&社區食譜的連結:有很多時候,我們不認得食物,也不知道怎麼吃。在合作農場定期的共食活動,可以學習到食物的生長的過程、食用的方式,可以分享食譜、加工方式;
  4. 適切科技(appropriate technology)與器械工具的連結:分享科技引、技術引進的原則,建立合作農場與小農所擁有的農機具清單,在必要時,可以租借、合作或者協助維修;

總歸來說,CSA 農場是用來整編(都會)社區對於生態農業、小規模生態農場的支持力量。

如何透過合作社原則建立 CSA 農場?

large-csa-brochurepmd-harmony-valley-farm.jpg
這是一個 CSA 農場的手繪傳單。

您可以從底下選一個比較接近您的現況的情境(或者自己設定)。邀請您社區的朋友或是參與的社團夥伴參與討論,最重要的是要把您們討論的結果盡可能的寫下來。

  • 情境一:我們都沒有土地可以種植,也不太喜歡動刀、動鋤,翻攪泥土,但是,我們認同也需要健康的食物。我們多半久居都會,多半是藍、白領工作。
  • 情境二:人們說我們是戰後嬰兒潮[8]世代的人,我們擁有城鄉經驗,有農村的生命經歷,但是沒有土地,我們希望繼續健康到終點,希望可以多少回歸自然,親自勞動,體驗農務生活。
  • 情境三:我擁有土地,不想朝九晚五,想做一個農場主人,依靠農作作為生計來源,但是,我希望我可以不用剝削土地與環境。

任務:把討論寫下來(30 分鐘)

寫下來才算數。~練友梅

請利用半個小時討論你們的農場架構,並寫下來,不用太在意細節。不確定的數據或是規模,就大膽的推估並寫下來,後續在進行修正。這些架構包括:

  • CSA 農場的宗旨、價值&目標,盡量淺白易懂,最好像廣告詞一樣,可以朗朗上口;
  • 如何找到支持者或是社員,或者說,您期望為那些人產出&張羅食物?
  • CSA 農場的屬性,如:良心中間商、多農場 CSA(multi-farm CSA,多個農場彼此合作生產)、衛星 CSA(一個核心農場+附近的小農)、完全 CSA 農場;
  • 期望的土地面積、地點(城鄉交界、里山、後山、海邊…),若是希望從事養殖漁業也是可以;
  • 資金來源:若是有談到股金,那們股金是多少;
  • 生產的內容:果樹、稻米、養雞、牛乳、羊乳、苗栽…可以多重經營;
  • 希望有多少收入或者回饋;
  • 其他。

接下來,您必須很有說服力的指出這個 CSA 農場規劃運用那些策略,讓社員、支持者能夠跟著你一起承擔豐收與欠收。

報告時間:3 分鐘

3 分鐘就要讓全世界知道您們美妙的設計!

參考資料

  1. 第一次發表於 2023-08-19,主婦聯盟「合作找幸福」台中場(東勢石圍牆)
  2.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66532132
  3. https://den.ncdr.nat.gov.tw/1132/1198/73489/76472/
  4. Community Base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2015-08 https://www.undp.org/publications/community-based-adaptation-climate-change
  5. Community Based Adaptation (CBA) https://www.weadapt.org/knowledge-base/community-based-ada
  6. https://www.chientai.org/%e4%bf%ae%e7%af%89%e7%9f%a5%e8%ad%98%e5%85%a5%e9%84%89%e7%9a%84%e9%81%93%e8%b7%af/
  7. 其實,CSA 的精神裡面就包含了合作經濟的原則與價值,無論是 co-operative economics 或是 associative economics,因此,「CSA 合作農場」的說法有點疊床架屋, CSA 農場本身就是一個合作(社)農場了。 另外,這裡說的「合作農場」與已廢棄的法規「設置合作農場辦法」裡面的「合作農場」沒有相關,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8. 嬰兒潮(baby boom)專指 1946 年~1964 年出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