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山都是德國製藥及化工跨國集團拜耳旗下農業生物技術部門,設立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縣的克雷夫科爾市。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D%9F%E5%B1%B1%E9%83%BD
我覺得食品法典最可怕的是,網路上搜尋中文的內容,找不到它的盲點... (我這幾天搜,看起來都是正面的資訊)
公視紀錄片<無麩質的完全真相>評論摘錄
目前認為嘉磷塞殘留量和麩質總攝取量增加,才是造成麩質過敏的元兇,但紀錄片也引用美國記者所說:「資本主義創造了一個問題,但不去解決他,而是創造一門新的生意來解決問題。」,而「無麩質」就是這裡的新興商機,誰引發的風暴已經不可考,但現在這股風潮席捲全球,讓消費者掏更多錢購買無麩質的產品,而不去質問為什麼原來架上這麼多與麵粉無關的產品會引發我們的過敏,同時將麵粉視為敵人,反而失去了攝取麵粉裡的微量礦物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機會。
麩質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並不是毒藥,全世界真正是麩質過敏的人不過2.5%,這2.5%只要真正避免食用麵類和加工產品即可,上帝創造了蔬果和肉類,剛好成為麩質過敏人的真正選擇,真正讓他們沒有選擇的,是企業家和政治決策者製造出來的環境。因此我們真正的敵人不是小麥,而是被毒化的土地,更是下毒的人。裡面有個學者提到,目前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我們與食物之間的距離,這指的不只是實際距離,還有心理上的距離,亦即我們對於自己所吃的食物的製造過程的瞭解。
https://vocus.cc/article/632137e6fd897800011b8c66
詩屏
食物法典對我來說很陌生,第一次聽到,但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感覺和「法律」一樣,如果沒有強烈意識和親生經歷過什麼事件,會覺得和自己沒有關係。但是透過參與讀書會或閱讀書籍,或和農友聊天的過程,可能就會對農友以「規範」作為描述生產或描述食物的方式來介紹時,會持保留態度。
映蓉:
「食物法典」相對於台灣的法律距離又更遙遠。我們台灣的法律還能透過民意的倡議,但是國際法對我來說,又更遙遠,台灣的國際地位又讓我們更難在國際上發聲。
曜禎:
食品在「上游」對我們就已經訂了標準,而這些標準都不是我們自己訂的。默默地影響了我們的食物/生活。
詩屏:
食品法典對合作農場的實際影響是什麼?
食物成份不明「產銷履歷認證」「有機蔬菜」?但是跟農民買菜不會有這些訊息,但是因為有信任,不用透過這幾個字就去買這些菜。
【議題四】
晉德
大學的社團經驗,之後就直接找尋觀念相近的夥伴一起舉辦活動。但是這樣跳過前面三個階段,可能在決策上會比較侷限在相通觀念上。
樺雯
孩子念華德福,搬家到古坑。在學校當委員,經過混亂到歸零這個階段。辦活動時,其他家長會想糾正別人,提意見甚至攻擊。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知道哪些人是真心想參與活動、或是只是想破壞的。
建宏
當兵時,部隊裡頭會有小隊或小班,有人會想要分享意見,經過磨合後就會產生信任感。學校新生入學選取幹部也可能會有這樣的狀況。
品潔
社區大學做學務,所以很有這樣的經驗。按照社團經營的章程來。讀書會靠這個自發性的力量來經營。
第七組
明龍:孩子讀慈心,學校有規劃農業的課,讓孩子親自去實作,親手作業,將食物帶回烹調,由家長帶著,對於食物有深刻的感受。
欣怡:理解自己吃的東西怎麼來的,透過實際參與農場工作認識食物,親身的參與,體會季節的韻律,可以吃到自己種的東西。
根維:帶著孩子參與土地的耕作,種植作物認識食物的來源,若是家庭可以一起帶著參與,融入生活之中會更棒。
第五組分享
理想的「食農教育」
真實最重要
要讓人知道
食物如何種植、成長過程,如何開花、結果,
我們吃的是哪一個部位,如何料理,
用味覺和土地連結最容易讓人印象深刻。
怎樣的土地會長出好的食物
要如何改良土壤變得肥沃
真實是最高的原則
可以在活動方面
真實參與農場的工作日
有勞動
也有料理農場上的產物
從小學就要開始,教育老師與小學。
有些小學的確規劃出空間,讓學生實際參與蔬果的種植。
是很棒的事。因為大都會的環境,完全看不到農場與蔬果的生長機會。
在自然環境中,小朋友可以更柔軟與自在,而不是很僵化的學習。
星期六日,成年人也可以進入學校參與,人與土地都有更多的連結與互動。
學校少子化 空間越來越多 種菜空間可以推廣
公園種菜,有助於社區連結互動--也可以是一個方向
希望每個地方都有CSA
小朋友與大人平常就可以參與
這樣就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15組
張正杰(梨山種植水果和茶葉)
學校的社團會經歷這4個步驟,如果沒有共識或榮譽,在第一、二步驟就瓦解。靠著有經驗的人帶領或想取得健康食物,沒有在第二步驟停止,就會有歸零跟信任。
第13組:淑容自種及幫埔里小農賣菜給新竹客人,沒刻意經營社群(對友善作物的認識),所以客人對菜價有意見,小農菜爭不過市場時倒掉,可惜。Gordon非營利社群經驗,大家有好理念但有不同做法,彼此反而不容,近於混亂期,覺得彼此難整合。海音提出社群中未必須要有完全一致的作法,歸零該是各自放棄我執,接納彼此的差異,以往共同理念邁進。德釧從事餐飲業,想推廣有能量好食材,和另外兩組員立刻成團,未來合作,讓東部代表的海音感到好眼紅。
議題一 (第4組 采玉、敏伶)
知道食品法典以前,都不知道也不曾思考,只以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一直以為食物都是理所當然的。只要是官方公開資訊,就覺得是可信賴的,一直在被制定好的框架中。
讀了書之後能以更高的角度,了解訂定食品標準與制度的背後操作,其實是企業與企業、國家對國家的利益關係。
現在與土地與食物漸漸更多連結之後,拿回吃東西的主導權與意識,無論是選擇食材或是購買食材的容器、方式,都帶著意識行動,並也將食品法典的真相,分享給身邊的家人朋友們。
第1組-----
一、《食物法典》遠在天邊,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不知其所以,也無法撼動,但卻對我們的糧食主權[1][2]產生極大的影響,請問您對這部法典有什麼看法?
1.大家之前都沒聽過:食物法典
2.大財團在掌控內容。
3.如何扭轉?
A.不斷推廣、訴說我們想要的去改變。
B.擴大CSA農場的數量,讓大家容易從身邊取得所需的食物,漸漸地讓食物法典的規範內容影響降到最低。
第10組,分享承載充滿訊息的食物是甚麼意思?我們分享到,食物的訊息有不同層面,包含身心靈,植物和農夫可以交流,植物可以感覺到農夫需要甚麼營養而提供給他。甚至曾聽過有人說,把你吃過的種子種在土壤,長出來再吃到體內是會帶來療癒的。所謂充滿訊息的食物是因為它的背後是一連串的人,動物,自然與環境的互相依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