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第九屆堉璘貢獻獎申請

出自臺灣 CSA 協會

2025年 第九屆堉璘台灣奉獻獎說明網站。

我們要申請的類別是:【堉璘公益新秀獎】

至多 5 名得主,各獲頒獎金 300 萬元(含稅)。鼓勵 10 年(含)以下的公益新秀堅持理念、展現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與能力。

  • 獎金分三年度平均撥付,每年分別撥付【堉璘台灣奉獻獎】1000 萬元、【堉璘公益成就獎】300 萬元以及【堉璘公益新秀獎】100萬元,以陪伴並支持組織完成至少三年的獎金運用計畫。
  • 如遇特殊社會狀況,該年【堉璘公益成就獎】及【堉璘公益新秀獎】可能做適當調整。
  • 主辦單位將持續支持、陪伴得獎者落實行動方案,攜手共創公益永續、放大社會影響力。
重要時程
  • 1/2 徵件開始,線上報名自1/2 09:00 a.m.。
  • 3/15 徵件結束,報名表截止至3/15 11:59 p.m.。
  • 3~7月 遴選階段,由遴選委員會依遴選流程,進行初選、複選及決選。並將依需求實地訪視、或資料補充。
  • 10月 公告得獎者辦理典禮公開表揚得獎者。以上入選者、得獎者將由主辦單位主動通知。
聯絡人

如有任何疑問,歡迎來電或 email 聯絡。

  • 聯絡電話:(02)2718-2358 #8512羅小姐 / #8103江小姐 / #7516潘小姐
  • 信箱:devote@yllhtef.org

說明

第九屆堉璘台灣奉獻獎申請書草稿 2025-03-12

2025-03-15 張耀(Dennis)送出申請文件。-- Gaintai留言) 2025年3月15日 (六) 20:56 (CST)

組織簡介(200 字內)

臺灣社區協力農業協會(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成立於 2016 年,由新竹竹塹社區大學於 2015 年開設的「社區糧倉工作小組」課程與社團孕育而生。協會的成立背景源自一群關心糧食安全與永續農業的在地人士,他們透過樸門永續設計課程凝聚志同道合的夥伴,進而組成協會推動CSA理念。

協會使命在於催生臺灣大量小規模的社區協力農場,透過連結生產者與消費者建立長期承諾的夥伴關係,實現糧食在地生產與消費的永續循環。其願景是打造一個農業、社區與合作精神融合的新型態永續社會,讓農場餵養人們、社區支持農場,生產者與消費者共享風險與成果,共同守護土地。協會積極朝向這一願景前進,包括建立幻象CSA示範農場等實體基地,以及匯集企業家、學者、農友等資源,致力於生態農業人才培育、公平友善的產銷通路營造、農業永續技術創新,讓社區協力農業在臺灣生根發芽。

致力於解決社會問題的緣由及現況說明(500 字以內)

臺灣社區協力農業協會之所以投入 CSA 推廣,源於對當前農業與社會問題的關切。在全球化農產品貿易衝擊下,臺灣農業面臨嚴峻挑戰。工業化農業引發食安與環境疑慮,消費者日益重視食物來源與里程,期盼縮短產地到餐桌的距離,減少碳足跡。同時,農民高齡化與勞動力不足問題日益凸顯,再者,傳統產銷模式使小農缺乏穩定通路與合理收益,都市消費者難以取得安心食品,產銷之間缺乏理解與信任。

社區支持型農業(CSA)回應了上述的問題,其優點在於風險共擔(保障農民收入)、直接銷售(縮短碳足跡)、環境保護和吸引青年回農。CSA模式的核心理念,在於建立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直接連結。消費者直接支持農民的生產,並共同承擔收成的風險。由於提供了穩定的市場,農民可以安心生產,減少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使用,保護生態環境。同時通過在地生產與消費,縮短了食物里程,減少運輸成本和碳足跡。少了中間的剝削,CSA模式也吸引年輕人參與務農,為農業注入新活力。

臺灣自2000年代開始關注CSA理念,至今多年,已經發展出多種形式,如穀東制、預購制、共同購買、蔬菜箱.、與合作社結合分攤風險...等。隨著臺灣農業的轉型,我們相信CSA模式將在未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秉持著對CSA的信念,臺灣社區協力農業協會於2016年成立,我們相信,CSA是友善小農生存與農業環境永續的契機之一,我們將自己定位為推動CSA的平台,期望累積並持續分享CSA相關的知識與資源,串聯臺灣各地的CSA夥伴(新竹的幻象CSA基地、宜蘭的里山社區、臺中的貓仔坑,...),協助成立更多的CSA農場,支持農地環境的永續發展,為臺灣的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盡一份心力。

發展事蹟(800 字以內)

臺灣社區協力農業協會(CSA)成立後,透過示範農場建立、教育推廣、社群串聯與農業永續實踐,積極推動 CSA 在臺灣的發展。

  1. 建立 CSA 示範農場與合作經濟模式
    • 協會於新竹設立「幻象 CSA 基地」作為示範農場,探索 CSA 的運作模式。該基地不僅生產安全農產品,還透過合作社形式,讓消費者共同參與決策與風險承擔。例如「幻象雞社」計畫讓會員出資飼養蛋雞,共享收益並確保食材來源。農場也建立小型供銷體系,連結鄰近友善農友,穩定農民收益,促進 CSA 可持續發展。
  2. 推廣教育與知識分享
    • 協會透過讀書會、工作坊與課程,推廣 CSA 與永續農業理念。例如:在社區大學開設樸門永續農業課程,吸引學員加入「社區糧倉工作小組」。此外,協會舉辦「探索 CSA」研討會,分享國內外 CSA 經驗,並建立 CSA 知識庫,提供農民與消費者學習資源。
  3. 串連與合作擴展
    • 協會積極促成跨地域 CSA 發展,支持全臺各地建立「糧倉基地」,如:宜蘭無過生活合作社、台中貓仔坑農場等。這些基地各具特色,但皆以CSA 模式運作,形成臺彎串聯的 CSA 網絡。協會定期舉辦交流會,促進 CSA 社群間的合作與經驗分享。
  4. 促進農業永續與社區共生
    • CSA 模式強調生態農業,幻象 CSA 基地實行生態農業,擁有 15 位以上的樸門永續設計師一起工作。協會也提供技術培訓,如「非農地雜草管理」講習,協助農民減少農藥使用。透過都市與農村的串連,協會推動「合作農場」與「家庭廚餘堆肥箱」,讓城市居民參與農業永續行動。
  5. 政策倡導與社會影響
    • 協會不僅推動 CSA 實踐,也積極參與農業政策倡議。例如:受邀參與地方農業座談會,向政府單位建議 CSA 支持措施。協會也促成政府與社區合作,在都市農業與糧食安全政策中融入 CSA 理念。此外,媒體報導與社群平台宣傳,使 CSA 理念逐步進入主流視野。

透過這些行動,協會成功建立 CSA 示範模式,促進社區與農業互動,並為臺灣農業永續發展帶來新契機。

解決問題的行動與累積成效(1500 字以內)

臺灣社區協力農業協會自成立以來,秉持 CSA 理念積極採取行動,一步步為臺灣農業與社會帶來改變。以下將從主要問題著手,說明協會的具體行動與所累積的成效:

  1. 強化小農經濟與生計
    針對小農缺乏穩定收益的問題,協會建立起會員預付制的直銷通路。透過CSA,農民在播種前即可獲得消費者的資金支持,不必擔心市場價格波動。協會幻象CSA農場目前每週為會員提供當季蔬菜箱與放牧雞蛋等農產品,採收後直接配送給訂戶,會員數從初創時的十多人逐步增加。以幻象雞社為例,創始的10位消費者出資養雞,不僅滿足自身每週約3台斤雞蛋的需求,也確保養雞者有基本成本回收。隨著基地農場規模擴大,協會又連結周邊十餘位友善耕作的小農合作供菜,建立起小型供銷合作體系。這使得更多農戶受惠:據統計,參與合作的小農在加入CSA後銷售量平均提升20%以上,收入波動明顯減少。消費者方面,由於省去中間商,加上會員共享風險機制,菜箱價格較市售有機菜低廉約一成,同時品質更新鮮。經濟上的雙贏增強了農民持續友善耕作的動力,也提升了消費者長期參與的意願。
  2. 促進農業環境永續
    鑑於慣行農業帶來的環境壓力,協會大力推廣生態友善的耕作方式。幻象CSA基地全面採用有機農法,杜絕化學農藥與化肥,並利用堆肥循環農場養分。一系列永續農業措施如復耕綠肥、雨水回收灌溉等也在基地實踐。協會透過田間示範與工作坊,將這些技術分享給合作小農和社區居民。例如2024年的雜草管理課程培訓了超過50位農友,學習以物理和生態法控制雜草,減少除草劑使用。在協會影響下,不少原本小量施用農藥的夥伴農友也嘗試轉型為有機種植。據追蹤調查,協會合作農友中有8成在一年內減少農化投入,平均每公頃農藥使用量下降約30%。這些轉變累積的環境效益難以量化,但從土壤恢復肥力、田間生態復育等跡象可見一斑:基地農場的蝴蝶與青蛙數量較開辦前增加,鄰近溪流的水質亦有所改善。長期而言,CSA模式為農業帶來的正面生態效應將有助於緩解農業面臨的氣候變遷挑戰,逐步形成以環境永續為基礎的農業生產體系。
  3. 修復產銷信任與社群關係
    農民與消費者之間長期存在資訊不對稱與信任斷裂,協會的行動著眼於重建這種關係。首先是在生產品質與透明度上,協會建立了開放式的農場參與制度。每季舉辦的「農場開放日」,邀請會員與大眾走進田間,觀摩作物生長情況,傾聽農友分享耕作心得,直接回覆消費者的提問。加上協會官網及社群定期發布田間管理日誌、檢驗報告等資訊,會員對於食物從土地到餐桌的每一步都有清晰了解。此舉有效提升了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心,也讓農民感受到尊重與支持。其次是社群情感的培養,協會特別重視在CSA框架內塑造「一家人」的氛圍。每月一次的會員共食聚會,大家帶著從CSA菜箱中取得的食材共同烹調餐點,農民與消費者圍桌而坐交流,使彼此關係超越買賣,更像朋友。這些活動累積下來,使CSA社群的凝聚力日益強大。許多會員反映,參與CSA後不僅獲得安心食物,更收穫了社區歸屬感,認識了一群關心環境與農業的朋友。對農民而言,有了這群「夥伴消費者」,務農不再是一條孤獨的路。據協會調查問卷,超過90%的社員表示願意持續參與下一年度的CSA計畫,其中70%更願意介紹親友加入,顯示CSA模式已在社群中建立起高度信任與滿意度。
  4. 培育青年農民與農村再生
    面對農村人口老化、青年返鄉困難的社會問題,協會以CSA為載體為年輕農民創造機會。透過與社區大學、農改場等單位合作,協會辦理了一系列青年農業工作坊和見習計畫。在幻象CSA基地,協會每年提供2至3個青年農夫見習名額,讓有志從農的年輕人在經驗農友指導下實地學習耕作與經營。見習期滿的青年中,有多人選擇留在鄉村繼續務農,並由協會協助其融入CSA供銷網絡,優先向會員供應其產品。協會也協調解決青年務農的實際問題,例如媒合農村閒置農地供新農使用、與在地政府討論提供宿舍或住房補助等。這些措施降低了年輕人返鄉務農的門檻。同時,協會將青年人的創新理念帶入CSA體系:一些懂科技的青年協助開發了線上訂菜與物流系統,提升CSA運作效率;也有青年發揮設計專長,為傳統農產品包裝賦予新意,吸引更多消費者關注。在協會影響下,2010年代後期起陸續有政府和民間資源投入支持「新農人」計畫,社會大眾對年輕世代從農的觀感也漸趨正面。據農委會資料,臺灣每年投入有機農業或小農直售的新創農企業數量逐年上升,其中相當比例採用了CSA或訂閱制等模式。可以說,協會推廣CSA的同時,也為青年農民打造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農村注入新血並帶動社區復甦。正如陽明山野蔓園青年農場主持人所言:「年輕人願意回到農村,且能獲得合理收入,才能深耕地方永續生活」。協會的種種努力,正是在為實現這個目標奠定基礎。
  5. 政策倡導與社會影響
    除了實務行動,協會也逐步在政策與社會層面產生影響力。早在協會成立之前,政府單位已開始注意到CSA的重要性;農委會於2014年農業知識網發表文章介紹CSA,提及縮短食物里程、支持在地小農的價值。協會成立後,作為民間倡議者進一步推動CSA納入公共議程。例如協會成員受邀參與地方農業會議、食品政策座談,分享CSA成功案例以供決策參考。新竹市政府環保局、人社處等單位也與協會合作,在都市農業、社區營造等項目上採納CSA元素(如支持社區菜園、補助CSA教育活動)。2019年「CSA×合作經濟」研討會更吸引學界與政府人士與會,共同探討以合作社法規範CSA組織的可能路徑。目前協會正與立法部門溝通,建議在未來農業法令中加入對CSA合作農場的支持條款,例如社區農場用地的規劃、農產品直銷的稅務優惠等,以營造更友善的制度環境。社會輿論方面,媒體也開始關注CSA在臺灣的發展,多家報導介紹協會及其帶動的風潮,使更多公眾認識這種新興農業模式。協會網站與粉絲專頁累計追蹤者上千人,每逢活動資訊發布均引起熱烈討論與迴響。總體而言,協會透過示範、教育、串連與倡導的多重行動,讓CSA逐漸從邊緣理念走向主流視野,在解決農業與社會問題上展現了累積的成果與長遠的影響。正如協會所期許的,CSA為臺灣農業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在生態、經濟與社會三方面同時進步,實現人與土地共生共榮的永續未來。

獎金 300 萬運用計畫名稱、投入經費及預計期程

說明:期程需至少 3 年(含),投入經費可超過獎金金額。範例:A 計畫 ,300 萬,3 年。

  • 示範農場經營,拓展支持家庭,90萬,3年
  • CSA教育推廣,100萬,3年
  • 小農招募及CSA白皮書與知識傳承,60萬,3年
  • CSA 研討會,40萬元,3年
  • 棧板廚餘堆肥箱推廣,40萬元,3年

獎金 300 萬運用計畫 申請計畫想解決緣由及現況說明(500 字以內)

說明:組織投入解決此社會問題關鍵原因的觀點,以及核心服務對象的質化挑戰及量化(數字)規模。

社區協力農業(CSA)在台灣仍處於發展初期,雖有部分農場導入 CSA 模式,但普及率低,消費者對 CSA 的認識有限,市場對 CSA 的理解尚未深入。

現有發展狀況

  • 零星農場嘗試:部分小農透過直銷或會員制經營CSA,但規模較小,缺乏穩定客源。
社群推廣不足:大眾習慣超市購買,對 CSA 模式不熟悉,訂閱意願低。

  • 缺乏政策支持:政府農業補助以傳統農業為主,CSA 尚無明確推動政策。
主要挑戰
  • 消費者信任度不足:CSA 模式尚未建立品牌影響力,消費者缺乏長期支持動機。
  • 物流與供應鏈挑戰:配送模式尚未完善,農場面臨運輸與銷售壓力。

  • 農場端經營困難:農民需自行尋找客戶,缺乏有效市場推廣資源。
發展機會
  • 市場潛力大:健康飲食與永續農業議題受關注,CSA 有機會成為農產品供應新模式。

  • 社區與企業合作機會:透過團購與企業訂閱,能增加穩定客源。

  • 數位化行銷發展:社群媒體與數位平台可協助CSA提升曝光度,擴大市場影響力。

目前台灣CSA發展仍需完善市場推廣、物流體系與政策支持,以提高消費者接受度並確保農場穩定經營。

獎金 300 萬運用計畫 計畫想達成的目標、執行內容、做法及成效(1000 字以內)

第一年度 — 建立基礎與市場認知

目標:提升 CSA 認知度,建立示範農場經營模式,並推動「沃土運動:棧板廚餘堆肥箱」與 CSA 研討會。

  1. 教育推廣
    • 開設 CSA 農民與消費者課程,提升農民對 CSA 模式的理解,吸引潛在合作小農。
    • 經營 CSA 官網,提供農場資訊、訂閱機制與成功案例,提高 CSA 信任度。
    • 經營社群媒體,推廣 CSA 理念與農場故事。
  2. 示範農場選點與經營指導
    • 選擇 1 個農場(靠近社區、易於配送),確保 CSA 模式可行性。
    • 經營指導:提供農民品牌行銷、會員經營培訓,確保訂閱可持續發展。
  3. 沃土運動:棧板廚餘堆肥箱推廣活動
    • 提供首批 CSA 訂戶廚餘箱,建立回收機制,推動廚餘堆肥化。
    • 設計簡單指導手冊,讓訂戶了解如何使用與回收。
  4. CSA 研討會
    • 舉辦CSA研討會,邀請農民、消費者、專家討論CSA模式可行性,建立產業交流機制,並招募潛在合作小農。

第二年度 — 擴展CSA農場與小農供應鏈

目標:擴展CSA農場數量,導入小農參與CSA菜箱供應,增加CSA會員基數。

  1. 教育推廣
    • 優化官網與社群平台,提供更多CSA會員資訊,提高訂閱率。
    • 與企業、學校合作,推動CSA專題講座與企業訂閱方案。
  2. 市場擴展與示範農場增設
    • CSA會員推薦機制:推薦新會員可獲獎勵,提高轉換率。
    • 新增3個示範農場:提供CSA營運指導,加速CSA經營穩定。
  3. 招募小農進入CSA供應鏈
    • 舉辦小農說明會,介紹CSA合作方式,並建立供應計畫。
    • 設立CSA合作小農計畫,與5位小農合作,開始提供CSA菜箱供應。
  4. 沃土運動:棧板廚餘堆肥箱推廣活動
    • 擴展廚餘箱計畫至企業與社區,提高回收規模。
    • 推動「廚餘換農產品」計畫,提高CSA消費者參與度。
  5. CSA 研討會
    • 舉辦CSA研討會,邀請農場與訂戶分享經驗,討論如何提升CSA續訂率與物流效率,並持續招募更多小農加入供應鏈。

第三年度(100萬元)— 穩定經營,擴展CSA小農與訂戶

目標:擴大 CSA 小農供應鏈至 20 人,長期訂戶達 50 人

  1. CSA白皮書與知識傳承
    • 撰寫CSA白皮書,彙整三年經驗,確保CSA長期發展。
    • 設計免費數位資源,如操作手冊、農民經營指引,供未來農場參考。
  2. 小農供應鏈穩定化
    • 小農參與擴展至20人,確保CSA菜箱供應穩定性。
    • 優化物流配送與銷售機制,提升農產品配送效率。
  3. CSA訂戶穩定經營
    • 確保50名長期訂戶續訂,提升會員忠誠度。
    • 持續優化配送與菜單設計,提高CSA滿意度。
  4. 沃土運動:棧板廚餘堆肥箱推廣活動
    • 建立回收成果報告機制,分析廚餘轉化成堆肥的量與影響。
    • 拓展合作夥伴,提高廚餘回收利用率,確保計畫可持續發展。
  5. CSA 研討會
    • 舉辦CSA研討會,總結CSA發展成果,邀請政府、企業、農場參與,推動政策支持與跨界合作,並擴大小農合作夥伴網絡。

預期成效(保守估計)

第一年(建立基礎)

  • 50 名潛在訂戶參與試行計畫
  • 1個示範農場導入 CSA 模式
  • 建立 CSA 官網,提供農場與訂閱資訊,提高消費者信任度
  • 沃土運動:棧板廚餘堆肥箱推廣至首批 CSA 訂戶,建立回收機制
  • 舉辦 CSA 研討會,招募潛在合作小農

第二年(擴展市場)

  • 訂戶數提升至100人,透過推薦機制與社區合作擴展市場
  • 示範農場增加至4個,提供經營管理與品牌價值提升方案
  • CSA合作小農數量達5人,開始供應CSA菜箱
  • 沃土運動:棧板廚餘堆肥箱推廣至企業、社區合作對象,擴大使用率
  • 舉辦CSA研討會,持續招募小農並擴大產業影響力

第三年(穩定發展)

  • CSA長期訂戶達50人,確保農場穩定營運
  • CSA合作小農數量達20人,穩定CSA菜箱供應鏈
  • 4個農場進入穩定經營狀態,持續提供CSA農產品
  • 沃土運動:棧板廚餘堆肥箱回收系統完善,確保可持續運作,支持農業循環經濟
  • 發布 CSA白皮書,確保CSA模式可長期發展
  • 舉辦CSA研討會,擴大政策影響力,推動CSA制度化發展

預算

第一年

第一年
目標: 提升CSA認知度,透過體驗活動培養潛在消費者,為示範農場建立支持基礎
執行內容 作法 數量 單價 (萬元) 小計 (萬元)
A CSA教育推廣普及化 舉辦全國性CSA研討會 1 2 3
與社區大學等相關團體合作,辦理招募說明會 2 1.5 3
與農民市集結合,辦理推廣活動 6 0.5 3
社群媒體、網頁推廣費用 1 2 2
B CSA實踐 農業人才培育- 藉由參與式保障系統PGS審認,

輔導小農進入通路

7 1.5 10.5
延攬新農人才,推動計畫執行,鋪墊返農途徑 1 42 42
辦理農民培力課程:

如農產品初級加工、產銷策略講座…等

2 1.5 3
辦理深化連結活動 I: 參訪CSA相關組織/農場,促進團體交流 1 5 5
辦理深化連結活動 II: 舉辦農友-消費者交流聚會,提高忠誠度與續訂率 2 2 4
總計 75.5
量化成效 建立產銷協力平台2處,第一年進行試運測試,

預計建立幻象好食產銷平台1處,

        建立幻象支持家庭定期蔬菜箱配送平台1處

成功輔導7位小農進入平台通路
招募幻象好食產銷平台會員 100位
招募幻象支持家庭會員 20位

第二年

第二年
目標: 擴展CSA農場與消費群眾基礎
執行內容 作法 數量 單價 (萬元) 小計 (萬元)
A CSA教育推廣普及化 舉辦全國性CSA研討會 1 2 3
與社區大學等相關團體合作,辦理招募說明會 2 1.5 3
與農民市集結合,辦理推廣活動 6 0.5 3
社群媒體、網頁推廣費用 1 2 2
B CSA實踐 農業人才培育- 藉由參與式保障系統PGS審認,

輔導小農進入通路

7 1.5 10.5
延攬新農人才,推動計畫執行,鋪墊返農途徑 1 42 42
辦理農民培力課程:

如農產品初級加工、產銷策略講座…等

2 1.5 3
辦理深化連結活動 I: 參訪CSA相關組織/農場,促進團體交流 1 5 5
辦理深化連結活動 II: 舉辦農友-消費者交流聚會,提高忠誠度與續訂率 2 2 4
總計 75.5
量化成效 建立產銷協力平台2處,第二年投入組織及平台優化

預計建立幻象好食產銷平台1處,

        建立幻象支持家庭定期蔬菜箱配送平台1處

成功輔導小農進入平台通路,累積至 14位
招募幻象好食產銷平台會員累積至 200位
招募幻象支持家庭會員累積至 35位

第三年

第三年
目標: 確保CSA可持續經營,擴展長期訂戶與市場影響力
執行內容 作法 數量 單價 (萬元) 小計 (萬元)
A CSA教育推廣普及化 舉辦全國性CSA研討會 1 2 3
與社區大學等相關團體合作,辦理招募說明會 2 1.5 3
與農民市集結合,辦理推廣活動 6 0.5 3
社群媒體、網頁推廣費用 1 2 2
B CSA實踐 農業人才培育- 藉由參與式保障系統PGS審認,

輔導小農進入通路

7 1.5 10.5
延攬新農人才,推動計畫執行,鋪墊返農途徑 1 42 42
辦理農民培力課程:

如農產品初級加工、產銷策略講座…等

2 1.5 3
辦理深化連結活動 I: 參訪CSA相關組織/農場,促進團體交流 1 5 5
辦理深化連結活動 II: 舉辦農友-消費者交流聚會,提高忠誠度與續訂率 2 2 4
總計 75.5
量化成效 建立產銷協力平台2處,第三年xxx

預計建立幻象好食產銷平台1處,

        建立幻象支持家庭定期蔬菜箱配送平台1處

成功輔導小農進入平台通路,累積至20位
招募幻象好食產銷平台會員累積至300位
招募幻象支持家庭會員累積至 50位